迄今最大生物学 AI模型面世 科技日报2025年2月27日报道,英国《自然》网站近日报道了迄今最大的生物学人工智能(AI)模型Evo 2。该模型基于12.8万个基因组的数据进行训练,具备从头编写整个染色体和小基因组的能力,为设计全新基因组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前一代模型Evo1的基础上,来自美国弧形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和英伟达公司的科学家携手开发出Evo 2。相较于Evo 1在8万个细菌、古细菌
摘 要:【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部署安排。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能够有效推动数据共享与应用。本研究旨在明确人工智能赋能数据共享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学术界及实践界提供参考信息和指导建议。【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5—2024年以人工智能赋能数据共享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相关文献数量整体
摘 要:【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输变电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临时占地已经成为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湖北土石山区输变电工程临时占地范围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策划为出发点,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可以自动规划临时占地面积的模型,以期高效地确定输变电工程建设的临时占地面积。【方法】首先,对临时占地的概念和规划原则进行介绍,分析当前临时占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遥感与深度学习技术预测模型在临时占地
摘 要:【目的】为精确控制电网频率,调整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输出,满足风电参与一次调频的需求,提升电网稳定性、灵活性,提出基于分频段原理的风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方法】将电网频率变化率(ROCOF)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区间,并结合对风电机组与火电机组在一次调频过程中响应行为差异的分析,设计分频段综合惯量调控策略。同时,采用变下垂综合惯性控制和改进短时功率增发控制等策略,以实现风电机组对电网频率变
摘 要:【目的】探讨110 kV变电站中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的安装流程与技术,分析其在现代高压变电站中作为核心组件的功能和优势,以及正确安装对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性。【方法】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详细记录和评估GIS设备在110 kV变电站中的安装过程,包括设备的运输与准备、空间布局与环境控制、设备搬运与定位、组件装配、电气连接及试运行测试。【结果】结果表明,遵循详细的安装要求可以显著
摘 要:【目的】常规的新能源发电设备故障辨识方法主要使用置信规则库(Belief Rule Base,BRB)建立样本特征空间模型,易受样本属性关联作用影响,导致辨识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集成学习的新能源发电设备故障辨识方法。【方法】结合第一、第二相关系数构造特征提取空间,提取发电设备故障特征,利用改进集成学习进行分类抽样,生成发电设备故障辨识机制,从而完成发电设备的故障辨识。【结果】实
摘 要:【目的】探究某型齿轮泵随限速器长试过程中发生传动轴花键断裂的原因,提高齿轮泵的寿命和可靠性。【方法】通过理化分析、结构设计复查以及有限元仿真等方法对传动轴花键进行失效分析。【结果】传动轴花键采用的电火花加工工艺方式是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限速器与齿轮泵安装接口倒角尺寸超差,装配拧紧后密封圈挤出密封区域,导致齿轮泵端盖承受异常支反力产生变形,影响内部零件结构间隙,最终造成传动轴转动卡死
摘 要:【目的】为满足机器人、无人机、航空航天和水利水电等领域对高精度动态姿态监测的需求,开发了一种基于MPU6050六轴陀螺仪的动态水平姿态监测系统。【方法】首先,通过集成高精度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感知并采集物体的运动信息和姿态信息;其次,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如滤波与数据融合技术等)高效解算传感信息。【结果】该监测系统能实时获取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信息,响应精度可达到0.1°,提高了监测数据的
摘 要:【目的】煤矿生产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时,会出现大量颗粒煤破碎或粉碎,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颗粒煤破碎时的力学特性。【方法】基于颗粒流软件(PFC),通过对不同粒径D(4 mm[≤]D[≤]8 mm)条件下刘庄、潘三和阳泉等3个矿区的煤样,采用颗粒煤压缩试验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室内颗粒煤试样单轴压缩试验的结果,分析其接触力的分布和裂纹破坏模式,验证细观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不同坚固性系数
摘 要:【目的】旺岭煤矿回采巷道现有支护方案存在支护材料浪费问题,支护成本偏高且不能满足回采巷道快速掘进的要求,有必要对该煤矿回采巷道锚杆支护方案进行优化研究。【方法】以旺岭煤矿090213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现有支护方案支护效果,结合巷道岩性变化对锚杆(索)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成本核算与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支护方案顶板和巷帮的变形量分
摘 要:【目的】为解决钻屑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时指标不连续、准确性依赖人工操作的问题,需要对传统钻屑法的监测方法进行优化。【方法】基于钻机扭矩、转速和钻屑量的理论关系,利用自主研发的监测系统标定钻屑量指标,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依托井下防突钻和无线环网,以LabVIEW为软件平台,开发了一套远程监控软件,能够实时监控和传输钻机的扭矩和转速等关键参数并加以分析。【结果】该系统在淮南某矿进行现场
摘 要:【目的】研究沿空留巷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采空区的温度场和O2浓度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受沿空留巷漏风影响,在留巷处采空区散热带拖尾过长,截断了氧化带和窒息带;氧化带呈现上宽下窄的近似L形分布,平均宽度为60 m。【结论】数值模拟的采空区温度场分布特征与实测结果一致,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是一种经济、有效
摘 要:【目的】矿山生态修复与重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因此深入分析矿山及周边地区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模式,基于土地整治视角下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通过总结矿山生态修复4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基于矿山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矿山生态系统演变的阶段特征及矿山生态恢复重建的工程措施和模式,对矿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及当
摘 要:【目的】探究松针纤维碱处理浸泡时间对松针纤维泡沫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松针纤维改善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能,制备了4组松针纤维碱不同浸泡处理时间的泡沫混凝土,通过对比松针纤维泡沫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相对动弹模量,分析松针纤维碱浸泡的最佳时间。【结果】结果表明,松针纤维泡沫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较对照组均有提高,其中,松针纤维碱浸泡12 h的抗冻性最强。【结论】研究成
摘 要:【目的】对煤矸石路基振动压实效果进行研究,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许昌市某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模拟26 t压路机碾压煤矸石路基的过程,并通过单因素法分析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激振力、碾压速度、松铺厚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土体的压实度、沉降量和沉降率上升,且上升幅度逐渐减小。【结论】增大激振力,减小碾压速度,减小松铺厚度有
摘 要:【目的】以某刚架拱桥为研究对象,测试其静力和动力特性,以评估其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方法】结合静动载试验,进行桥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频率、变形、应变的实际响应研究,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实测与模型的前六阶频率,求得前六阶频率比在0.913~1.005之间,各控制截面测点应变校验系数在0.24~1.56之间,变形校验系数在0.48~1.14之间。【结论】从频率看,桥梁整
摘 要:【目的】对锂离子电池液体冷却剂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BTMS)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水/乙二醇、油、纳米流体、液态金属和沸腾液体等5方面综述了液冷冷却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液体(如水和油)及不同添加剂(如纳米颗粒)的性能和应用。【结果】通过合理选择冷却剂材料种类,优化液体冷却剂配方,能有效提高电
摘 要:【目的】通过梳理跨季节蓄热的原理及分类、蓄热介质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其研究进展,为我国跨季节蓄热技术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检索实际应用项目,其次分析其蓄热介质材料、热源、蓄热体容积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热跨季节蓄热技术逐渐成熟,而潜热及热化学跨季节蓄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仍相对较少。传统跨季节蓄热系统以太阳能作为主要热源,而对于生物质能和工业余热利用较少。【结论】未来应着重提高跨季节蓄热
摘 要:【目的】了解危废处置项目厂区臭气治理不同区域内部无组织转有组织方式方法,以及末端治理措施与效果,为臭气治理提供一种设计思路与方法。【方法】以某实际工程案例展示某危废处置项目厂区臭气治理措施及效果,了解厂区焚烧车间和丙类仓库臭气收集思路与设计要点,同时采用“干式过滤+碱洗+水洗+除雾+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收集汇集的有组织臭气进行治理。【结果】该危废处置厂的焚烧车间和丙类暂存库产生的臭气经相
摘 要:【目的】针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技术性能和施工工艺深入研究,重点探讨B1级挤塑聚苯板的应用。【方法】分析其密度、导热系数、燃烧性能、抗压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发现B1级挤塑聚苯板具有优异的隔热、阻燃和抗压性能,适用于多种建筑保温场景。在施工工艺方面,详细介绍了表面处理、黏结砂浆选择、板材固定和接缝处理等关键步骤,确保了保温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B1级挤塑聚苯板在提升建筑
摘 要:【目的】研究许昌市2021年1月20日至30日霾叠加沙尘污染过程特征及来源,为许昌市秋冬季重污染应急管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颗粒物浓度及相关站点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2021年1月21日至29日豫中地区连续出现重度污染,具有同区域性,相邻城市略有差异。其中22日至25日为霾污染天气,28日转沙尘污染,污染加重。【结论】高湿的气象条件
摘 要:【目的】了解粤东地区城市扩张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广东省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推进“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局部阈值二分法提取2013—2020年粤东地区的建成区,并从扩张规模特征、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等3方面深入分析粤东地区城市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城市建成区年均面积相对误差为3.94%,空间年均精度可达91.27%;粤东地区城市建成区呈现复
摘 要:【目的】对喀什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体系,对喀什市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首先对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居民点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等8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其次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综合生态敏感性;最后,
摘 要:【目的】分析渭南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为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计算与转移矩阵等方法得出渭南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明确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力。【结果】①渭南市以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为主,占比达全域面积的86.54%,呈现“南北林、中间耕”的地域分异特征。②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增加态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
摘 要:【目的】研究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类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明确其权益归属,为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寻找法律途径。【方法】分析Sora的技术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其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和权益归属问题。以此为例,进一步探讨文生视频类人工智能及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风险和权益归属问题。【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文生视频类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多种法律风险。文生视频的权益归属可参照其他人工智能生成
摘 要:【目的】研究高校专利申请质量现状,探讨提高高校专利申请质量的措施,提出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建议。【方法】通过统计2019—2023年高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和维持情况,并对比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和我国5G技术领域头部企业的专利撰写质量量化指标,客观分析当前高校专利申请的成果和不足。【结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摘 要:【目的】本研究利用PatSnap平台,对景德镇陶瓷大学2005—2024年的专利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揭示该校在专利创新领域的活跃度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PatSnap全球专利检索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分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指定时间段内的专利数据,包括专利类型分布、申请趋势、技术领域态势、合作情况及法律状态。【结果】景德镇陶瓷大学专利申请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在材料科学领域表现突出。然
摘 要:【目的】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版图正从“极化”向“扩散”发展,应加快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构建,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和服务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全新思路、指明发展方向。【方法】从公共政策属性解析入手,立足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现状,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在本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分析得出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强存力的
摘 要:【目的】为了解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对绿色低碳技术相关专利进行分析,以期推动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方法】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的专利数据,对全国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的省(直辖市)的技术分布、专利运营及海外布局等信息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浙江省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及知识产权布局策略。【结果】①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清洁能源产业优势高度明显;②浙江
摘 要:【目的】通过对地方政务大数据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设计针对性的建设方案,为区域政务数据共享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现实数据调研等方法,系统分析当前河南省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政务大数据共享体系建设方案。【结果】河南省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存在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数字化人才缺乏、政务数据共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