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家》在探索与变革中走过了2024年,也在努力与坚守中,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当代美术家》融入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进程,关注当代美术的新景象、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为展示中国美术创作与研究成果,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的批评话语体系,促进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语)。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快速的发展,艺术的学科结构得以重大调整,艺术学内涵有
摘 要 当前,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艺术学学科以其跨界特性与交叉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呈现出包容开放与互联共建的格局,推动了丰富的学术实践与学理探讨,为中国艺术学的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实践立场来看,“三大体系”重在立足传统、坚持本位,从历史文化基因中确定行动方向,以知行合一引领创新知识体系的发展,推动现代化视野中的学术范式的生成。本次采访从“艺
摘 要 在当下中国艺术学的学术、学科与话语“三大体系”构建与演进历程中,基础研究领域依旧保持着较为稳健且深入的发展态势。回顾过去近20年的研究,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方法、理论与体系相继出现,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趋势与21世纪以来的全球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跨学科研究范式成为各领域的普遍学术现象,艺术学领域也在研究方法创新与多元学科交叉过程中不断开辟全新的认知
2025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的艺术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艺术功能观、价值观、创作观和审美观既是“五四”以来新美术运动的逻辑归结,也深刻影响了抗战后中国美术的发展。本刊向学界征集并刊载有关抗战与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建构、抗战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抗战时期艺术的“本土西行”与现代性转换、抗战时期艺术家的生存境遇与艺术创作、抗战时期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发展八路军、支持抗日,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军人干部都拥有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实现从战斗到生产的身份转型,并在设计和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环境下,由于生产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匮乏,八路军的设计者们不得不尽量挖掘现有生产材料的潜力,做到“一物多用”和“物尽其用”。尤其是一些金属材料的不足,
摘 要 以往研究多着眼于野夫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行迹与功绩,但其在更早的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及之前的艺术探索却未得到深入讨论。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看,艺术家成名的因素往往较为复杂,其成名的后续影响也应被联系起来剖析。本文通过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木刻展览所存留的众多相关文献,窥见野夫在崭露头角时期的创作特点与组织活动,及其在新兴木刻版画圈的引领作用。1935年,新兴木刻版画的创作者数量尚少,优秀
摘 要 本文以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博物馆学理化演绎、体系化建构和区域化拓展的过程。关注早期由沿海、西北、西南向国立博物馆演变的历程,从收藏理念、组织制度、文化传播和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伴随着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中的转换。文章以国立、省立和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博物馆机构为研
摘 要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叙事,既是政治浪潮,又是文化浪潮。滕固是现代美术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美术史分期、风格学转化、士大夫画发展三个层面,叙述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他是从美术史理论层面,探寻民族—国家叙事的先驱者。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滕固对中国美术史作了三种分期,前两种政治性表达强烈,概念的使用时见生硬,第三种对古代艺术风格进行全程描述,婉转揭示中国风格有独立、发展、圆满等
在既有的艺术史研究中不乏围绕某件作品展开的论述,然而,大多研究还是围绕艺术流派、艺术家展开的,尤其在汉语学界,即便是基于某件作品的讨论,也多侧重实证,鲜见关于其哲学或思想根基的深度挖掘和阐释,更少在艺术作品与历史、哲学之间建立贯通性解释的案例。自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建系以来,如何在艺术与哲学之间搭起一座新的桥梁,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史研究的道路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希
摘 要 安格尔是一位恰逢现代美术革命前夜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因应时代变化,在与同时代的德拉克洛瓦的竞争中,创造和发展了一种蕴含浪漫主义内质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他崇尚线条,注重严谨的构图,以古典浮雕的观念抑制深度空间表达,突出平面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的触觉之美;他以拉斐尔、普桑为楷模,同时,也融入希腊古风、哥特式和样式主义因素。 在色彩方面,他注重冷暖色调对比,继承和发展北方绘画传统中的对于事物外表
摘 要 1865年,马奈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看到委拉斯开兹名作《伊索》和《迈尼普斯》,大为震撼。受这对“哲人”启发,马奈愈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抱负——将艺术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回到巴黎,马奈一鼓作气画成“三哲”,加上之前的一幅《饮苦艾酒的人》,凑成一组,卖给了艺术经销商。这些真人大小的作品描绘的都是19世纪中叶巴黎市民眼中衣冠不整的边缘人或乞丐。马奈借用了委拉斯开兹的形式,并将其改编成了
摘 要 杜尚的“现成品”是20世纪艺术史上的决定性事件,《泉》是他最为著名的“现成品”。“现成品”《泉》不只是“物”及思想,还包括它的发生史,影响与启示,以及杜尚本人。《泉》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并与杜尚的其他现成品一道挑战了我们过去视为当然的一切,更改了艺术史的进程,预示了未来可能的道路。 关键词 杜尚;现成品;《泉》 马塞尔·杜尚的名字与“现成品”紧密相连,他的《泉》算得上20世纪最为驰名,也
摘 要 精确主义是成长、发展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本土现代艺术运动,其流行时段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话语权在全球的扩张过程几乎重合,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与意义系统的建构层面,与美国身份的塑造之间存在广泛与内在的相关性,体现出鲜明的国家与时代特色。本文在社会艺术史视角的启发下,侧重于立足美国20世纪上半叶方兴未艾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横截面,分别从美国本土的都会经验和大众文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商业伦理及前现
摘 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孟禄丁在中国艺术界多以“纯化语言”和抽象艺术“离身美学”的代言人形象出场。事实上,孟禄丁抽象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具身的”(embodied)而非“离身的”(disembodied)。从当代认知美学角度看,孟禄丁抽象艺术具有三重知觉维度:“人机交互”而非“机械设定”、“文脉嵌入”而非“情境抽离”、“媒介延展”而非“材料固化”。也就是说,孟禄丁艺术经历了从“离身美学”到“
摘 要 作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孟禄丁的艺术之路一直行走在抽象艺术的“语言纯化”与东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二者的巨大张力之中。所有迹象表明,孟禄丁呈现了抽象艺术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记忆上从“逃离”到“回归”、再到“重构”的三部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身份”的逃离到“文化记忆”的回归,抽象艺术在孟禄丁这里不再是创作手法与策略的简单运用和调整,而是为中国抽象艺术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