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迭代,学术界这几年兴起媒介考古研究。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媒介考古学是一种以“考古”的视角,深入历史地层,挖掘那些被遗忘、被压抑、非主流的媒介技术、实践和想象,挑战线性的进步史观,强调媒介的物质性、偶然性和文化嵌入性,旨在为理解媒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更丰富、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6月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媒介考古学的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荣荣 主编2024年9月 近年来,中国摄影在国际艺术领域魅力渐显。该书以“摄影原作”与“学术研究”为经纬,将20世纪以来中国摄影各个时期重要摄影家的原作,与对摄影创作个案、现象、思潮、时代语境等的研究相结合,对中国摄影史进行梳理和认识,展现百年来中国摄影艺术样貌。全书大致以民国时期摄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摄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摄影为分野,全景式展
Crossing Brings Fresh Water - Interview with Photographer Bao Lihui Photosby Bao Lihui Guest:Long Jiang Interviewby Yang lijun,Li Delin,Xing Shuyi 我认为摄影的使命就是从个人的表达转向社会共享,从而构建人类的文化记忆共同体。 李德林在天堂门:你是
站立雪中,2006年 摄影:(@DaeSooKim) 编者按: 2025年3月8日,韩国摄影艺术家金大洙第一次中国个展“竹语”在开幕。当天,HARTGALLERY总监林翠媚女士主持了展览作者金大洙、摄影评论家和策展人姜纬、摄影系教授矫健的对谈会,从银盐显影的技术哲思、黑白语言的东方美学基因,到竹作为文化符号的精神转译,展开了关于影像本质的思辨之旅。 来自人类的竹子,1998年 摄影:
编者按: 本刊已经举办了五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论坛(200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2010年黑龙江大庆、2012年海南陵水、2018年河北康保、2024年河北沽源),发布过共同宣言,制订过《野生动物摄影行为准则》。论坛在肯定摄影人为生态摄影和野生动物保护付出大量心血的同时,探讨生态摄影的新问题,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作为论坛精神的延续,本期组织了生态摄影专题,呈现九位活跃在一线的中国自然生态摄影师的作
沙漠天鹅湖,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摄 贺兰山背影下的腾格里沙漠,沙漠中孕育了无数的湖泊,天鹅湖就是其中之一。湖的一半是淡水,另一半则是咸水,包括大天鹅在内的很多鸟类在这里栖息。大天鹅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可惜的是,由于当地希望天鹅湖能够带来旅游收入而过度开发利用,惊扰了这里栖息的大天鹅及其他鸟类,天鹅湖不再有天鹅栖息,这张照片或许会成为绝唱。 Ecological Photography:
雪豹被誉为雪山隐士,这只雪豹优雅地从我身边走过,它的从容让我激动万分,这是我拍摄雪豹以来距离最近的一次。摄 Equal Perspective -My Wildlife Photography 冬季高原气候寒冷,对藏狐来说到了最难熬的日子,几个小时的努力之后,它终于捕获到一只鼠兔。 鲍永清摄 拍摄野生动物的意义在于它所传递的关于生命的理解。我习惯以平视视角面对野生动物,展现其自然姿态
生命的千年跋涉01。藏羚羊奔向昆仑山脉玉珠峰,2023年5月2日 摄 Ecological Photography Depicting Beautiful China 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用影像的力量唤起公众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是我坚持生态和纪实摄影的初心和动力。 从2017年7月至2024年8月中旬,我先后十次往返于胶东半岛和青海三江源地区,累计行程近十万公里。足迹遍布中国青海
相伴。沙漠绿洲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摄 当越来越多镜头对准自然、对准野生动物时,我们终于意识到,比定格美丽瞬间更重要的是让镜头成为传递敬畏与保护的桥梁。每张照片都是打开自然密码的钥匙,当人们通过画面看到丹顶鹤在芦苇荡里筑巢的艰辛,当人们看到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的迁徙通道…保护的种子已在心中萌芽。真正的生态摄影,应该像雪豹的脚印轻轻掠过,不留下任何打扰的痕迹。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
世外桃源。清晨的阳光里,大批黑鹳来到冶河里寻找食物,形成一幅世外桃源的仙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 李坚摄 自然生态摄影的核心在于通过镜头传递自然之美与生态价值,同时遵循不干扰自然的伦理准则。结合自己的拍摄经历,我想从理念与技巧两个维度,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创作兼具美学价值与生态意义的摄影作品。 在我看来,自然生态摄影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三条: 其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生态摄影的首要原则是“
蓝大翅,西藏吉隆沟 摄 我在秦皇岛赤土山湿地附近的海滩拍到一个真实场景:白尾海雕和摄影者距离只有两三米。大型猛禽的安全距离照理说应该是很远的,距离这么近拍摄可能吗?可能。相信很多鸟类摄影师都记得2012年秦皇岛有一对被救助治疗后评估可放飞的白尾海雕,它们在海滩自由生活了一段时间才飞去它们该去的地方。对,这就是其中的一只白尾海雕。的确,鸟类个体被救助且施救时间越长,对人类的信任度就越大,与人类
功夫。白鹤2019年 摄 初次面对辽阔荒野和莽莽丛林,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未被人类完全触及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奥秘。起初,我总是迫切地想要将这浩瀚天地尽收于镜头的方寸之间,然而,一次次拍摄之后,我才在空茫的等待里渐渐悟得一一原来,这应该是人与自然的漫长对话,是静默之中守候的艺术。 漫长的守候最终教会我的是:唯有放下猎取之念,将心沉入天地无声的脉动里,才能让镜头真正成为一道谦卑
绿尾虹雉, 摄 猎隼, 王京生摄 雪鸮雄鸟, 王京生摄 作者简介: 王京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专注中国野生动物拍摄十余年,参与过国内多地野生动物调研及拍摄记录活动。
这是时间跨度长达三年完成的一个生态专题拍摄,也是国内岩溶领域科学家与摄影家首次深度合作完成的关于岩溶地貌的全面呈现及深度解读。 桂林“岩溶山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岩溶景观,是全球最为完美的“塔状岩溶”,是大自然馈赠的俊秀“盆景”。桂林“岩溶山水”的形成得益于四个条件:质纯层厚、古老坚硬的碳酸盐岩。从科学的视野拍摄桂林岩溶景观,除了追求山水交融、人与山水的和谐外,还需包含科学元素,当峰丛洼地、
三色湖风光 蒋聚荣摄 编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5月16日至23日,本刊与西藏昌都边坝县共同举办了“聚焦美丽边坝”摄影活动,摄影家们走进边坝境内著名的祥格拉冰川和美丽的三色湖畔等,深入边坝生产生活一线,拍摄了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用镜头记录了边坝各族人民勤力同心、砥砺前行的丰硕成果。 边坝县地处西藏东北部,平均海拔为3500米
"背阁”系列之一 摄 每年正月,河南浚县和滑县的古庙会全国闻名,当庙会的喧嚣如潮水般涌来,整个现场被欢腾填满。在这场盛大节日里,独特生动的背阁表演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目光被背阁上的孩子们紧紧锁住。他们身上绚丽华美的服饰,每一件都承载着古老传说、沉淀着岁月韵味。 背阁表演由“上装”“中节”“下装”三部分组成并相互配合。“上装”为三至五岁的儿童,“下装”为青壮年,“中
灼灼其华 雾锁山村 摄建设中的长江六桥 摄92/中国摄影家 晨曦下的北京朝阳CBD 摄 蝶影 徐素成摄 美好家园 钱明明摄 沙海游龙 罗燕摄 魔都幻夜 侯晓文摄 透风沟晨曦 莫一宁摄 梵高之夜 陈惠芳摄 悄悄话 杨美华摄 驼腾犬随 于芳丽摄萤火虫之丘 林美妤摄天空的浪漫巡游 骆继锋摄雪霁初晴 郝媛卓摄 突破封锁 宁雁摄清澈的眸子 姜月亮摄
编者按: 《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芜湖站,汇聚了芜湖地区摄影创作者与爱好者约500人,秉持“传承摄影文化、展现艺术魅力”的宗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摄影采风活动,致力于推动摄影艺术在当地的普及与提高。俱乐部会员通过实地拍摄与交流,提升摄影技巧与审美水平;与杂志社联动,了解行业动态、分享优秀作品,展现了艺术风采与创作实力。同时,俱乐部还积极助力地方发展,为芜湖的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梯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