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春雷初醒的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内,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正流淌着跨越世纪的温暖旋律。“爱在春天——曹鹏爷爷和他的孩子们交响音乐会”的鎏金标题下,轮椅上的百岁指挥家缓缓抬起手臂,银发在舞台追光中泛起涟漪,这位用百年生命镌刻下音乐与慈善双重传奇的老人,正以超越生命长度的艺术坚守,续写着中国交响史上最动人的乐章。 曹鹏,这位中国指挥界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无私
中国- 东盟音乐周是广西艺术学院以“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为主旨所主办的国际性大型音乐活动。其创办伊始以中国民族管弦乐专场扬帆启航, 随后确立为每届闭幕式的专属形式。如今中国- 东盟音乐周已昂首走过十二个春秋,推出音乐会二百余场,本文仅以闭幕式所上演的近百部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为观照,诠释中国- 东盟音乐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注入的这一缕馨香。 一、文脉传承的自信展示 中国文化是
在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李白《静夜思》的全文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阅读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时,却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么看,宋人著录的《静夜思》中的文字应是可信的”。既然宋本离李白的时代更近,更加接近李白原作,但为什么不如后来的版本更为流传呢? 对此有学者阐释道: 首句“床前看月光”,原本有三截意思:“床前”是
进入新时代以来, 中国古典文学体题材音乐创作,如水浒传主题系列音乐(2021)、芭蕾舞剧《红楼梦》(2023)、歌剧《桃花扇》(2023)等作品的涌现,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创作旨趣使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体现,是音乐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实际行动,在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之审美需求, 也引发笔者对该题材音乐发展问题的思考。
2024 年11 月, 提奥多·库伦奇斯率领其亲手缔造的音乐永恒乐团二度访华演出, 所到城市上海、北京、武汉和深圳皆掀起了爱乐热潮,“库伦奇斯现象” 成为近期音乐界和爱乐圈的一个热门话题。库伦奇斯以其独特的音乐理念和另类的指挥风格,通过音乐会演出场域制造的视觉与听觉交融和个性化音乐演绎,在重新定义音乐会现场体验的同时,对传统的古典音乐鉴赏及其审美感知形成挑战。“库伦奇斯现象”关联多个艺术问题,其中
作为在欧美众多歌剧院频繁亮相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于冠群近几年致力于以独唱音乐会的形式回馈国内听众。自2022 年11 月在上海的演出引发轰动效应后,2023 年12 月和2024 年3 月,她先后在长沙和深圳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2024 年6 月22 日晚, 武汉听众也终于迎来这位备受关注的歌唱家。 经过前几场音乐会的打磨,于冠群基本确定了包括莫扎特、李斯特、威尔第、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萨蒂
2024 年11 月30 日, 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里举行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引发了我对一个话题的兴趣与探索:中法音乐何以会通? 这场题名“境·象”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与江晨以往举办的个人独奏会一样,曲目设计上颇具匠心,节目册也精美考究。用调色过的油画名作为宣传背景,红白蓝三色搭配的清透典雅,印象派的快刷笔触,从视觉上就让人瞬间察觉对质感与品位的追求。从文本来看,大至音乐会名称,小到每首乐曲的标题
洛阳市及其毗邻之郑州、三门峡、焦作、济源、许昌、平顶山等市的部分地区,曾广泛地流布着名为“海神”“十盘”“十万”“吹歌”“社盘” 的笙管乐。俗称虽不相同,但各分支乐种的文化形态高度一致,属同一乐种族,笔者统称之为河洛笙管乐。 河洛笙管乐由农民传习, 与区域内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大部分乐社的乐队编制由“笙管位”“打击位”等两部分构成,呈“二位一体”样态。其中,前者由管、笙、笛、云锣、云板等乐器组成,
古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回望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南宋以降,南方地区流派纷呈,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浦城派、泛川派、岭南派等,北方黄河流域唯有中州、诸城二派,盛衰对比明显。但从更早的历史时段观察,则可知先秦至魏晋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琴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历史进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非凡。 一、
费孝通先生在1988 年的“泰纳演讲”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观念,其核心表述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相当早的时期,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 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
1954 年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研究所乐改小组等指导的全国性民族乐器改革(本文简称“乐改”)全面开启,现代意义上的阮自1955 年产生, 至今已然走过七十个春秋譹訛。阮这一乐器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数度兴衰,当代对其进行的乐器改革与改良成效显著,诸多学者如石一冰、高舒等都曾对这一过程予以梳理,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譺訛。不过,当阮直面当下演奏舞台的多元需求,以及自身学科构建与发展的诉求
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世界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高等音乐教育何以成为可能,将它们应用于高等音乐教育是否能够提高效率, 具体运用的实践路径如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现世界高等音乐教育的共振与创新中能否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基于这种思考,由泰国高等教育部与泰国玛希隆大学举办的2025 年曼谷“全球高等音乐教育峰会”于新年伊始在泰国玛希隆大学
几十年来,徐占海在当代歌剧领域,一寸寸垒高自己的艺术殿堂,用心去拥抱时代,在乐坛众多门派、风格的激烈竞争中,坚持不懈地汲取中外音乐精华,钻研创作方法,领悟音乐规律,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说出独特的音乐语言,创立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徐占海的作品几乎囊括了国内音乐方面所有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他的创作涉猎京剧、评剧、歌剧、舞剧、清唱剧及合唱、影视音乐作品
20世纪80 年代是中国交响乐复苏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中断后,交响乐逐渐恢复活力,而广大爱乐者的积极参与,成为这一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于1985 年成立, 并创办了会刊《爱乐者》报,既真实记录了上海交响乐普及的历程, 也成为连接业余观众与专业音乐家之间的重要纽带。《爱乐者》以普及交响乐文化为宗旨,通过评论、读者来信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了一个开
遗址剧场沉浸式体验是当下“遗址活化”的文旅活动中采用的主要手段, 如《印象·刘三姐》利用桂林山水展现壮族文化;《长恨歌》在华清宫复现唐朝宫廷生活,结合现代技术重现历史;《魅力紫禁城》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故宫的历史与文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复原唐代街景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重现盛唐风貌等。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并提升受众文化认知。但多以遗址上表演“节目”为主,凸显场地“历史遗迹”的特殊性
一、他的声音绽放于我的人生节点上 1971年,我的中学班主任集合全班同学,举行了一个小型告别会——那个年头少有的仪式。老师把书本合上,神情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们只上一半课,下一半改为音乐课,请大家听听自己同学的演奏。”她回过头对我说:“从明天开始,你就再也不用来上课了。你的学生时代到此结束。你是我们班上的第一位毕业生,从此将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文艺战士。你的毕业仪式,就是给全班同学演奏一首
2024年11月6日至11日,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本届音乐周正式更名为“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并成为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联合主办。开幕式庄重热烈,由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侯刚主持,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宣布开幕。自治区常委、南宁市委书记农生文,越南文联主席杜红军,以及中国-东盟中心教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是世界交响音乐中的一部伟大杰作。这部作品作为古典音乐中的必修内容贯穿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每一位接受音乐教育的人必然会对它进行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足以证明,《第三交响曲》在“贝多芬学”中始终被当作古典主义作品中的典范。在音乐史学、曲式学的教材以及专门的学术论著里, 已经对其第一乐章做出过曲式分析,对该乐章的结构及主题的认识在不同作者的论述中不尽相同。
追溯先秦遗韵,中国便已实然存在着以礼乐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前史;放眼世纪之交,伴随着音乐教育哲学的“西学东渐”,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界呈现出“两极多元”的态势———“两极”即链接着以美国学者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mer)“审美导向”与戴维·埃利奥特(David% J.%Elliott)“实践导向”并举的两大主流范式;“多元”则体现为我国学者基于“本土化”所提出的文化论(管建华)、创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