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与世界的未来”这个充满张力的命题下,两篇看似悖反的文章构成了极具启示性的对话。黄欣荣教授的《学习、优化、超越:DeepSeek技术创新的中国模式》一文揭示了DeepSeek现象所展现的中国AI发展的独特方法论。在技术追赶阶段,通过学习借鉴实现快速迭代;在创新突破阶段,以优化“算力—算法—数据”完成弯道超车;在应用落地阶段,用“低成本普惠”策略实现突围。这种“学习—优
摘 要: 在符号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框架问题”,可以表述为:如何让一个计算系统以可控的成本,在常识推理中区分出哪些信念与当下推理相关,哪些又不相关,并在此基础上以合理的方式将相关信念并入当下的推理进程。尽管今天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语言模型进路貌似在所占据的算力资源上远多于符号AI时代,却很难说这一进路已经真正解决“框架问题”。具体而言,考察几款主流大语言模型(包括“文心一言”、DeepSeek与C
摘 要: 意识形态是一个跨学科、跨界限的极其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现实存在,学界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意识形态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在意识形态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研究因其基础性、延展性,成为引发思想启迪、激发理论争论的策源地。由此,依据对问题式的理解,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研究形成五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认识论范式、功能论范式、文化
摘 要: 联合国经过多年筹划形成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被认为是到2030年的全球发展路线图。现在这个议程时间表已经过半,但落实议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形势相当严峻,“重启”的呼声日渐高涨。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不仅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强调以人民
摘 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指在超感性领域中为自然科学寻求根据,由此出发解释自然科学。从该手稿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唯心主义自然科学观都不过是自然科学特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物,它们却将自身视为对自然科学之基础的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其说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科学观取而代之,不如说提出了一种思想路向上的转向,即摒弃“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自觉地从
摘 要: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实践应用将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人类社会活动,以“社会成员”的身份缔结和生成各种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其在私法上的地位问题将不可回避。良善的立法应当反思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但在决定是否将人工智能体纳入主体制度架构时,人们需要完成其与私法主体资格事实要素的颗粒度比对。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制度构设。在权利能力制度构设方面,不仅要解决人工智
摘 要: 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作为一种新型请求权,信息主体与司法机关均迫切需要关于其规范基础的条文范围与理解的明确指南。当前,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争议不断。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规范基础涉及五处规范条文(共计十一条),在不同学说中呈现出多种排列组合,并主要围绕九项争议焦点展开。鉴于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与域外法治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自主”架构体系为基础
摘 要: 表现主义表演,虽然是20世纪初期欧洲电影的遗存,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却在中国电影中不时“显形”。它的基本路线是从淡到浓,从中国电影前期的淡约,到后期的浓郁。它缘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主义更多是属于导演的,而非表演的。表演遵循导演的美学理想以及方向,故而表演与导演形成了一种合作路线,表演是导演表现主义美学的“假面”和“符码”。 关键词: 表现主义;电影表演;电影导演;中国实践 中
摘 要: 分明是在拍故事片却拍出了“纪实”,分明是在拍纪录片却拍出了“虚构”。前者是横跨独立制片和商业主流的当代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后者是兼具影像人类学者和电影作者身份的纪录片大师让·鲁什。通过对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尤其是前两部)和鲁什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创作实践(尤其是《我是一个黑人》《人类的金字塔》)的具体分析、讨论,试图提示、勾勒出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纽约方法
摘 要: 在学科细化和深入化的背景下,比较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艺术研究发展中的框架意义和工具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比较电影学的建立成为电影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比较电影学的研究主体是电影,但其比较的客体却不应仅限于不同民族国别、语言文化的电影之间的对比研究,同时也可以将对比研究的客体拓展至跨学科的其他艺术门类,如与电影具有高度亲缘性的小说、戏剧、美术作品等。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尝试以作家及其作品为
摘 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教育治理正处于体系调整与机制革新的关键转折点。自20世纪40年代的国际秩序重塑以来,当代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在世界冲突、国际竞争和技术变革等影响下形成、发展与完善。随着数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教育治理面临着三重挑战:多元发展诉求与标准化治理的矛盾加剧,产业变革动能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断层突显,质量公平愿景与资源失衡现实的鸿沟扩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从应对全球教育治理
摘 要: 当前,地方师范教育逐渐陷入“外忧内困”交加的境地。所谓“外忧”,主要指教师需求层次日趋高端和规模逐渐萎缩“加持”导致的不利市场环境,以及“管、办、用”内在不一致而形成的不利办学环境;所谓“内困”,主要指因办学缺乏立足市场发展的长远思考与周详谋划、培养模式特色性和地方性不足、培养规格的制度“天花板”效应而导致的师范毕业生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地方
摘 要: 教育正义是指教育领域关于“正当的道理”“该怎样就怎样”的判断、选择和行动,它是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深度公平的整合。世界大同是教育正义的一个重要指向。人类具有悠远的世界大同理想,在当今新情势下,迈向高程度的世界大同理想有了必要和可能。教育正义指向世界大同的合理性主要有:世界大同具备基本的前提;世界大同既符合人心也具有事实基础;优质教育与世界大同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指向世界大同的教育正义
摘 要: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深入了解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发现编辑人员的正向职业认知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负向职业认知,值得关注。可在分析编辑人员负向职业认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