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林语堂中英对照版《幽梦影》,在推荐序中,作家张晓风写道:“在中国,在古代,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所谓人,指的当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简单,你称他为‘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怎么解释呢?它意指一种受过完整教育,品德优美,宅心仁厚,不与人争却又颇有担当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于他的养成教育极好,所以他不适合作一个职业卖面包的人或制车轮的人,他不投入务实的有价的操作,他该做的是社会的精神导师,
一 对于湖湘文化的特点,人们有很多表述,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等。这些当然都是湖湘文化中有目共睹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在别的地域文化里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一向被湖南人津津乐道的敢为人先,广东人似乎更认为这是岭南文化的最大亮点。又比如坚忍不拔,这又更像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特性。所以,我们需要对湖湘文化的这些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认为,湖湘文化的这些特点,都依附在一种精神底色上。在这种
我是1990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调入岳麓书社工作的,但初次认识唐浩明先生(那时称邓云生)却是在1987年7月21日上午。因我于1986年底从桑植县挂职副县长两年回社后,即被任命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协助社长戴超伦同志分管党支部、人事和办公室的工作。那时的湖南出版是“多事之秋”,为配合党风整顿,我曾受省出版局党委派遣,分别到岳麓、科技、美术等社去听取党内外有关同志的意见,了解社领导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汉学肇端于十五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地理大发现时代也称大航海时代,在那个时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着适用于航海的帆船的发明,欧亚大陆有了更为便捷的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此,欧洲人才能航行到亚洲,进而到达中国。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路更为便捷,装载货物更多。贸易往来需要语言支持,欧洲
据王元化回忆,他认识王瑶是在1981年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会议上,后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又经常在一起,这样就逐渐熟悉了起来。1981年6月,王元化和王瑶同时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首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皆为一时之选,其中文学评议组成员有王力、王瑶、王元化、王季思、王朝闻、叶圣陶、朱东润、李荣、吴世昌、吕叔湘、萧涤非、夏鼐、钟敬文、钱锺书等。1978年9月,国
阎明复是中共“谍战英雄”阎宝航之子,从小生活在“阎家老店”,领略早期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投身革命的风采;他是毛泽东、邓小平、彭真等领导人的俄文翻译,十七年的翻译生涯见证了中苏关系从“蜜月”到破裂的全过程;他在“文革”中被关押秦城监狱七年半,仍不说一句假话,不忘对党的忠诚;他创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出“大百科精神”;他身居高位,为民政慈善事业开拓了广阔天地,创办中华慈善总会……2023年7月3日,
翻阅丁利刚编《陈翰笙书信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宋庆龄于1976年7月7日致陈翰笙的一通信函及随后的《陈翰笙为宋庆龄代拟〈追忆鲁迅先生〉》(1976年8月),引起了我的注意。函文不长,照录如下: 亲爱的朋友: 我于6月30日给你寄出一包特制的叉烧肉、素火腿和一罐花生酱,可以夹在三明治里。听说北京买不到花生酱,其他食品也很难买到。因你妹妹不在家,我就把包裹航空邮寄给了我北京的服务员张友,
胡先骕是我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著名的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了大量植物新属新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金花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胡先骕也是教育家,曾担任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培养了中科院院士黄克智等杰出人才。他还是旧体诗诗人、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文言文和白话文等话题和胡适发生过论战,被称为“南北二胡”。胡先骕勤于著述,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及文章。他的孙
从小读作家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他笔下那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令人难忘,所以,我一直很崇敬浩然。有幸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曾经和浩然先生有过一段交往。 1996年6月5日,在廊坊三河市,我见到了这位一生致力于“写农民,为农民写”的著名作家。那时我在省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公室任正处级组织员,按照省委领导要求,率领由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总工会、团省委和省工商局组
1969年9月,在冯友兰人生惨淡、家门冷落的时候,蔡仲德和冯友兰次女冯锺璞(宗璞)结婚,成为冯家女婿。结婚那天,参加婚礼者除冯友兰夫妇外,来宾只有宗璞挚友陈澂莱一人。1970年5月,蔡仲德下放到农村,宗璞搬回娘家居住。1973年10月,蔡仲德下放结束,回到北京,就和宗璞在燕南园安家,随侍冯友兰夫妇。从此,蔡仲德几乎成了冯家的上门女婿。冯友兰有四个儿女,长女冯锺琏虽然在北京工作,可惜于1975年就患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这是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产影片《渔光曲》中的插曲。《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执导的一部默片,只要提起这部影片,很多老人便能脱口喊出“韩兰根”这个名字,因为该片正是由民国时期的银幕巨星韩兰根主演,讲述的是渔家儿女徐小猴、徐小猫兄妹二人继承父业,以租船捕鱼为生的故事,以此折射旧社会穷苦人的生活艰难。 韩兰根1909年出
1910年11月2日,也即中国辛亥革命前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姓费的书香人家喜添新丁,他就是未来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 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因为,这一天乃是家喻户晓的所谓“鬼节”。传说,农历九月三十是阴曹地府准许亡魂返归阳间度假的日子,十月初一,五更天,鸡啼时,便要将阴魂收回。费家这娃娃降生于此刻,岂不是阎王爷没有回收的“小鬼”? 费孝通是费家的第五个孩子,最小,当然受到老
在从事正式编辑工作之前,路遥有过临时性、阶段性、见习性质的编辑工作经历,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与诗人曹谷溪一起编辑延川县文艺小报《山花》。曹谷溪时任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组长,1972年5月与路遥、闻频、陶正等共同编选四十一首诗歌,以《延安山花》为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里路遥有六处署名。这本薄薄的小册风行海内外,发行近三十万册,使延川县以诗歌之名为全国瞩目。曹谷溪、路遥等人乘胜出击,当
徐念慈(1875—1908),原名烝乂,字念慈,又字彦士,别署东海觉我,江苏昭文(今常熟)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裕,幼年时就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勤勉好学,精通英文、日文,擅长数学与写作,在家乡极有声誉。他考取过秀才,并在岁科两试均被取为一等前列,得到廪生资格,但他鄙视科举制度,不愿进入仕途,遂于1897年与志趣相仿的曾朴、丁祖荫等人组织创立中西学社,研究学术,探讨人生。1898年,他们自筹资金创
谭云山、谭中父子在印度的经历,是中印友好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2024年11月,谭中新书《中印一家亲:父亲谭云山与我的经历》(以下简称《中印一家亲》)由新世界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谭云山、谭中父子二人的回忆录,一经出版就备受中印两国学者的好评。该书二百五十多页,回顾了父子二人从事中印文化交流工作的经历,大量细节在国内属于首次公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故事性,特色鲜明。谭中为庆祝该书出版,在2025
2023年,在庆祝深圳大学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和许多深大校友一样,我收到了深圳大学资深教授郁龙余赠送的《黄道婆》一书。翻开这部浸透着松江泥土芬芳的长篇历史小说,年近八十高龄的郁龙余教授以半生学术积淀为梭,以五十年的生活积累和创作酝酿为线,为黄道婆的传奇人生织就了一幅跨越近八百年的文明锦缎。这位曾与季羡林先生朝夕问学的印度学大家,将东方文明对话的智慧融入笔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木上,为我们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与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的生平与思想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由青年学者张维欣撰写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岳麓书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长编》),以严谨的文献考辨与跨学科的多维叙述,全面展现了谭嗣同思想演变历程,不仅填补了谭嗣同生平研究的空白,而且重构了这位“晚清思想界彗星”(梁启超语)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图谱,堪称中国近代人物年谱编纂的典范之作。 谭嗣同是晚清政坛最激进的改革者,他为
“雅舍”是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居所。当时,重庆一家报社邀请他写专栏,他便以《雅舍小品》为栏目名,用风趣幽默的笔法撰写生活的点滴。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没有统一的主题,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每篇散文自成一体。比如《衣裳》《握手》《写字》《理发》等,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题目,梁实秋往往能写出丰富隽永的内容。他说,自己的这些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产物。书名用“雅舍”二
谁能想到,在2024年的春天,我阅读了吴永嘉女士的《对面的小说家:纽约访谈录》之后,在意犹未尽中,竟因为该书封底的这一句荐语“……永嘉与大作家的十七次对话,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记者向《巴黎评论》经典访谈的梦想的靠近,也为世界文学图景和观念刻下了某种时间印记”,而又购买了《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以下简称《巴黎评论》)。而更没有想到的是,从春天开始陆陆续续阅读这套书,到真正读完,竟已是岁暮时分。我在
2009年,湖北监利民间收藏家赖晓平从监利螺山镇(今属洪湖市)王柏心后人王绳武处,获得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书原件,复印后存监利博物馆。全文如下: 春木、冬寿两先生师席: 别已四载,思何可言?去年仲冬及岁暮,在祥符河干,先后奉到春翁三书、冬兄二札,并各赠谪戍一诗及附录数首,所以爱惜而诲注之者,皆从胸膈中推诚而出,岂寻常慰藉语所能仿佛一二哉?三复绎,背汗心铭,恨不能作累日面谈,以倾衷臆。又值河事孔
《红楼梦》中的人物千差万别却又不乏共性,对此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出自脂批。第八回脂批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由此生发出“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在红学研究中沿用至今。但《红楼梦》的影子人物远没有这么简单,笔者以为曹雪芹先生在塑造人物时有两大创见,一个是“正邪两赋”,另一个便是“影子法”。 “影子法”可理解为次要人物有意模仿甚至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就如晴雯与黛玉不仅外形相似,性格也十分相似,而晴雯
志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编修方志是资政、教化、传史的重要手段。提起地方志中的《析津志》,很多读者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典籍在历史、考古与文献学领域却相当知名。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古籍出版社《析津志辑佚》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辑本析津志》的出版,《析津志》这部旧方志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析津志》是已知最早的专记北京史地的地方志书,由元朝人熊梦祥编纂。这部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住所去世,被发现时已经去世五六天了。转眼她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但我们依然不断提起她,读她的书,说她的人生。 1995年,我还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华文报社上班。报社订了不少中文报纸,过了一天,这些报纸就会被当作废纸扔进回收箱。我一般会在废报纸堆中翻检,一是下班回家在地铁上可以看看,二是留下一些喜欢的文章,剪下,贴在A4纸上收藏保存。 2000年,我从悉尼搬家到
“为了追求比意义更深的至高幸福,我只能继续写诗。”当我第一次读到《三万年前的星空》(谷川俊太郎双语诗集)扉页上的这句话时,觉得田原的翻译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本来想找精通日语的妹妹或同学核对一下,但转身就忘了。过了几天,等我读完整本诗集后,我就相信,这句话的翻译没有任何问题,比意义更深的至高幸福,这就是谷川俊太郎想要的。他写道: 你曾经对我说过 有些问题诗不要回答 在你的幻想中,那时的我 究
一 湘西老狐,黄永厚也。 老狐又被称作二先生,其哥大先生乃黄永玉,不错,正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黄永玉。 黄永玉,放荡不羁,仗义任侠,墨涛滚滚,倾泻而下,长枪大马,笑傲华夏,恍如那金斑耀眼的花豹,击电弄星,尽显王者之风,一声吆喝,满世界轰鸣,引得世人争看他的满身金星。 永厚没有其兄大名,却绕得仙道,鬼功神力,野逸莽气,怪诞崛奇,莫测高深,起笔波诡云谲,开口妙语解颐,其瘦削身子左腾右跃,如顶着一蓬
1946年7月,《文化新潮》第一卷第二期发表了一个四页篇幅的剧本《愚人节》,文章署名为费孝通,全文五千字左右。这一剧本并未被收录在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的《费孝通文集》和2009年版的《费孝通全集》中。费孝通在《费孝通文集》的前记中写道:“要想做到把我一生全部写作都搜集到手困难很多。我的记忆中早年有一些常发表我文章的杂志和刊物,现在已经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了。”他特别强调,“至于我在昆明学生运动前
2021年的秋季,山城重庆被秋色点染得颇为明媚,虽非典型的江南景致,却也令人想起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那个诗意的季节和诗意的城市里,某一天我收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何旭辉教授寄来的一本充满诗意的书——《诗话桥》。尽管此前旭辉教授已经微信告知:他正在和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合作,做一个古典诗词与古桥的文、工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尝试
若干年后,大家回忆起2025年,恐怕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电影《哪吒2》的走红。可以说,从明代开始,每一个时代涌现出的“新媒体”都对哪吒的流行做了最大努力的推送。从《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两部十六世纪最通俗的章回体小说开始,到二十世纪以来的小人书、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小小的哪吒在大众中生了根,成为人们最喜欢的神灵之一。 人之常情:青少年的叛逆 那么,哪吒为什么这么可爱?我们不妨以哪吒故事基本成形的《
这本小书,是我从政治哲学或权力政治学的角度来解读《老子》一书的学习研究成果。政治学的中心问题是权力,而老子对权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可以这样说:《老子》一书,通篇都是在谈政治,老子学说主要是权力政治学说。《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对执政者的谆谆教导,是给执政者开的治国治民的药方,是一本独具道家特色的权力尚简的政治教科书。因此,我把我这本小书叫作《权力尚简:〈
唐元和年间,衡州府城充其量只是现代衡阳城市的雏形。当年城外蒸湘交汇处的石鼓山上有个寻真观,因为僻静而名不见经传,李宽为求取功名在此苦读。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江边的小小山头会在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大放异彩。一百九十年后,李宽后人李士真为光复家族荣耀,在此正式建立石鼓书院,广纳天下英才,石鼓书院从此风生水起。至宋代,大名鼎鼎的石鼓书院已经跻身全国书院四强,其学府地位无异于今日高校之北大清华,令人顶
近读林东源编《陈衍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系南帆主编“八闽名家读本系列”之一。陈衍是晚清同光体领袖,邃于诗学。《陈衍读本》选其诗词、散文、诗话,略加注释及解读,对于普通读者十分有益。 其中收录《蜕庵诗存叙》一篇,关于“蜕庵”,注释云:“萧蜕(1863—1958),字盅孚,号寒蝉,别署蜕庵,江苏常熟人。”笔者有幸执教于萧蜕庵故乡,对这位近代著名书家颇为关注。萧氏虽有诗集《辠松堂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