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 透 门打开,是文友老张,他的脸色像是从沙尘暴里刚走出,蒙了一层灰似的暗淡。这个平素笑模笑样,灵活精灵般的诗人,今天怎么是这么个表情呢? “还不是我那个独生女,和她谈了会儿人生,她就不耐烦了,赌气摔门走了。”老张凄然苦笑着,叹了一口气。 “你不会又讲人生终是一种结局,也就是这么回事,想透想明白,催她早些嫁人生子?”明人看着他的眼睛。老张的女儿留学回国后,开办了一家科技公司,玩命般创业,
作为一位视创作为生命的文学作者,四十余年来我笔耕不辍,涉及的体裁各种各样,描述的题材也丰富纷繁,但从中总能看出我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轨迹。我一直“自诩”纯业余,自嘲“非著名”。这不仅是谦逊之词,也是我文学创作的真实标注。也因为如此,我在创作中不愿背负太多的包袱,写我自己想写的,写我自己深有感悟的,写我灵感骤发顺畅自如的,写我在“地铁上”、在其他场合所见的,写我觉得“有意思”而讲究点艺术,不至于“剧透”
柔软的耕牛 俗话说“麦里忙,不算忙,就怕豆叶猛一黄”。正是三秋大忙的时候,秋庄稼要收,小麦要种,季节不等人。人们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带着干粮,在劳动间隙里,于田间地头打发咕咕乱叫的肚子。 刘老歪却蹲在刚分的责任田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着劣质纸烟,时不时地长吁短叹。 张老正踩着田埂走过来,他蹲下身子,瞅了瞅刘老歪:“别发愁了,我家的地耕完了,牛,你牵过来用几天吧。” 张老正家的大黄牛膘肥体壮,干起
姐拧着眉说:“咋让额吉进城过春节呢?”我也急得来回走柳。站在岁月这头,额吉的往事像条条出水的鱼,活蹦乱跳挂在我俩回忆的鱼钩上。 “你说你说,”姐跟我说,“额吉的性格是不是阿爸死后变的?”我有点不确定,可后来,还是点了头。我记起岁月深处嘎查达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看看,这娘儿们扛造,汉子没了,没挡住她打草转场带孩子。”后面还说了几句,我有点记不清,意思是谁不得躺几天,蔫一阵子。阿爸是醉酒摔死的,好像
桂嫂,刚过花甲之年,背有点驼,行走起来像虾米球。那如刀砍斧削般的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铜色的光芒,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著名油画——《父亲》。桂嫂也确实是女版的“父亲”,只是她比“父亲”多了一杆烟枪,一杆两拃多长,与她脸色相仿的古铜色的烟枪。 桂嫂的烟枪是男人留给她的。桂嫂男人叫眼镜客,个子与桂嫂相差了半个头,当年的桂嫂虎背熊腰,而眼镜客却单瘦得像行走的晾衣杆,也不知道桂嫂当年是怎么看上他的。眼镜
初秋的小长假,上初二的小宇随爸妈从市区回到了乡下的老家。 爷爷奶奶家住在浩渺珠湖巍巍大堤旁的庄台上。登堤远眺,珠湖波光粼粼,风光秀美。湖畔浅滩,杂树森森,芦苇照水,鸟鸣啁啾。天蓝,树青,水绿。正当夏秋季节转换,秋风掀翻了调色盘,大地色彩斑斓。 小宇课余热爱绘画。上了初二后学业负担日渐繁重,趁着休假住在老家。下午,小宇背着画夹,翻过湖堤,精心挑选风景绝佳处练习写生。 小宇选择的是临水的柳树湾,
大李被借调到宣传科护理王大笔杆。 见到王大笔杆,他吓了一跳,十来天不见,魁伟的一个人,瘦小得走了形。王大笔杆无神地看着他,有气无力地说:“看来我真的是活不久了,晚上的梦里,都是在和一些死鬼厮混,去年死去的熊大个,前年殁的彭胖子,五年前死的罗瞎子撞我还骂我也瞎了?要不是被他撞那一下醒来,说不定还会梦到十年前二十年前死了的……” 王大笔杆,宣传科的主任科员,与他这个车间报道员如师徒。即将潸然泪下时
学校晚自习下课后,女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小区。锁好车,上楼,猛地干咳两声,门厅里的感应灯亮了。爬上六楼,拐到自家门口,看到几个快递包裹像回不了家的孩子一样,可怜巴巴地守在门口。 女人开门,摸索着按下电灯开关。客厅里十分寂静,显然男人还没有下班。女人回身把快递包裹一个个拾进屋,轻轻放在地板上。 女人环视四周。卧室里,昨晚换下的衣裤,堆在床上,还没丢进洗衣机;厨房里,锅碗瓢盆口朝上,像一只只睁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