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魇》是沈从文于1943年12月末在云南呈贡乡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乡居琐事开头,描述了自己和家人在乡下的生活体验及感悟。在《黑魇》中,沈从文用充满隐喻的符号串联起一系列视觉图像,从漫画式人物到劫后余生、重置于海洋困境的人性魅影,沈从文在对乡里小镇地景空间进行文字化、语言化、文本化转换的过程中,也将其中物秩序的崩溃与拯救一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并反映出其自我独特的写作姿态。 【关键词】《黑
【摘要】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作品,其以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腻描绘而备受赞誉。该作品探讨了女性角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她们如何超越传统性别角色,探索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并揭示意识的觉醒过程。本文首先阐述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接着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与生态女性主义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生
【摘要】小说是人类欲望的审美表达,《李娃传》所写,正是李娃与荥阳生两条欲望轨道的演进发展。小说通过对欲望的发生、趋进、挫折、转向与结果等现实表现作具象化演绎,展现了物色之欲的放纵与礼法、道德观念禁忌间的矛盾张力。作者融情欲与情理于一体,推动了欲望的完满达成,大团圆的结局是小说作者体认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审美表现。 【关键词】《李娃传》;欲望;荥阳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
【摘要】废名,原名冯文炳,20世纪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文风兼具恬淡自然和生辣僻涩之美,文学语言精简凝练,惜墨如金,他所创作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诗歌风格,也被称为诗化小说,其文学创作影响了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诗的简省和精练也使得废名的创作带有很浓厚的寓言气质,他笔下的人、事、物因此变得耐人寻味,值得读者反复琢磨。废名的小说《桥》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生选择的困境,以及对生命本质的
【摘要】《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主要代表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赛姆勒角色由“暴力受害者”逐步演变为“施暴者”,并最终转变为“反暴力者”的过程。通过分析赛姆勒所处伦理环境的构设、其伦理身份的演变以及其伦理选择的动因,深入挖掘该作品所蕴含的伦理意蕴与价值导向。本文认为,赛姆勒在历史和现实伦理环境的影响下,其信仰和道德感呈现缺失的态势,从而致使他分辨善恶的伦理意识逐
【摘要】比喻是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这本书的比喻类型多样,以明喻为主的同时,还出现了借喻、暗喻以及一些比喻的变式,句中所选用的本体鲜明广泛,比喻词与喻体丰富恰当,此外,本书中的比喻还具有许多功能。它不仅描写了辛勤劳作、善良坚韧的劳动人民与众多富有生气的动植物,还表达了作者对质朴勤劳的人民的赞颂以及对生命、自然生态的思考。从李娟的比喻修辞中,可以体会到她细腻生动、真实质朴的写
【摘要】本文以“新南方写作”的语言问题为切口,结合汉语写作现状与困境,从对汉语主体性的回应,对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的思考,以及语言的跳跃性与历史、个人书写的独特处理三方面分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汉语写作,为当代汉语写作困境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个人的战争》;汉语写作;主体性;方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摘要】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盛行的写作风潮,作家热衷从个人经验中取材,回归个体,表达当下的生存体验,“自传性”从而成为其作品的特色之一。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陈染的作品具有相应的自传性。本文首先归纳其小说中自传性表现,其次界定陈染为自传性树立的审美规范,包括个人化的表现形式、自我呈现的真实性和坚持私人存在的合法性。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陈染;自传性;自传体小说 【中图
【摘要】清代中后期,政治环境稳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文风兴盛,出现了许多诗歌总集、别集的编纂活动。其中有些编纂者选择以本地的地名或古称、别称为诗集命名,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陶煦所辑《贞丰诗萃》即是采取了周庄镇的古称:贞丰。作为一部地方性诗歌总集的编纂者,陶煦不仅将当地诗人的作品网罗其中,对于曾因各种原因来到贞丰里居住的寓贤作品也收录在内,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贞丰诗萃》按照人物划分,每篇诗歌作
【摘要】在生态危机已演变为一场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泛的现实存在危机的语境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通过数部长篇叙事作品作为介入系统自觉回应这一关切。本文将从互文性的文本吸收与转换、文本内部互动和符号系统间的置换三个方面展开对托卡尔丘克叙事的联结观与整体化生态观念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托卡尔丘克;生态叙事;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51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国的流寓文学由来已久,近年来学界也涌现出许多关于流寓文学概念界定、流寓文人群体概貌、流寓群体的文学及文化贡献的相关研究,但关于明清易代之际南京的流寓文人群体及其对南京城市的影响,目前学界探讨较少。通过对这类群体的文学思想、诗文创作、交游情况等进行辑考,大致可以从精神凝聚、文化交融、城市形象等多个角度探究流寓文人文学实践对南京城市文化的建构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流寓;明末清初;南京;
【摘要】文学理论的迭代使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文学理论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表现主义论争”彰显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折射了文学虚构与真实二重性之间的冲突。卢卡奇依托自己的哲学思想推崇现实主义,而随后出现的诸如魔幻现实主义和非虚构文本等,都阐述了自己对表现与再现的看法。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进一步推进了对文学真实与虚构的深入认识,也启发了我们对卢卡奇文论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
【摘要】基于战国时代战争日益激烈、新旧政治力量矛盾日益尖锐、士人的独立性日益丧失的时代背景,庄子接着孔子的“修己安人”,将“存己”作为入仕的首要目的。“存己”的方法便在于“虚”,“虚”既是克制自己的情感波动、悬置自身的“成”、逐步悬置分别和对立,从而达到宇宙整体性的“大一”状态。依凭的心态,像气一样本身无形无象、不固执,因而包容万物,从而使自身能够“游刃有余”。而且庄子渴望以“存己”的目标将自身从
【摘要】对人的存在,即“人之为人”的探讨一直是哲学家们致力研究的重要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人是“绝对精神”外化存在思想,同时也批判继承费尔巴哈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思想,进而提出了“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等观点。马克思将从事社会生产中的“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的自由、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归
【摘要】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编成 《北堂书钞》,作《蝉》一诗流传千古,负有盛名。虽《旧唐书》《新唐书》均为他作传,但唐前事迹较为模糊,且唐时史传也有讹误。本文在《虞世南传》的基础上,考证其生平行事,以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虞世南;行年考;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
【摘要】从古至今,人性问题始终是哲学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人的社会性作为人性的一个方面,也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思考。在先秦时期探讨人性的热潮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韩非提出的以人性自利自为为主要内容的人性思想,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这影响的过程中便蕴藏着韩非人性思想与人的社会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韩非人性思想与人的社会性的关系,对于科学理解人性与人的社会性
【摘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详细记录了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恩格斯通过对英国工人居住、饮食、健康、教育、精神和道德等状况的详实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制度性的病症,城乡的分离、雇佣劳动制度、工业革命等都是造成工人陷入不幸生活境地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恩格斯;工人阶级;实地调查;材料征用 【中图分类号】A8
【摘要】畏兀儿,亦称作“畏吾儿”等,是中国西北一个古老的民族。畏兀儿其实是“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忽必烈时期,一支畏兀儿民众在亦都护纽林的斤的率领下,避居甘肃永昌(今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畏兀儿族人后裔在凉州的事迹多有记述,如清代学术大家张澍的母亲家族为畏兀儿族后裔,又如名士孙揆章考证凉州名人余阙、达
【摘要】先秦时期,海贝凭借其美丽独特的花纹形状、坚硬且有光泽的外壳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还逐渐成为贵族阶层身份、权力的象征。在这一时期,海贝诸多奇特功用的根本在于它是先民眼中的生命之符,其隆起的背部和带有齿纹的腹部使得人们将其作为子宫和女器的象征,反映了初民对生命力的神圣敬畏以及对族群生生不息的美好期盼。 【关键词】先秦时期;海贝;生命崇拜;文明起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寄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以迁移某区划治所为主要形式的特殊地方统治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被动发生因素,具体表现为地方叛乱和平民暴动、外来侵略、自然灾害等因素;二是主动发生因素,表现为人口迁移、羁縻府州、带动某地发展、边疆防御。 【关键词】寄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飞地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文化意蕴作为文化中蕴含的意义、启示与重要内容,通常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展现,是文化感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具有时代的特性。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文化意蕴的历时性探索。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表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渊源和鲜明的传统文化取向,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特性,本文以该影片为个案,探寻其如何吸收中华文化元素来实现创造性的影像转化,并从空间叙事和符号隐喻两个层面进一步解读
【摘要】孟京辉作为我国当代先锋戏剧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人民戏剧”的创作理念,实现了戏剧创作与时俱进的突破。本文以《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为例,通过对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孟氏先锋戏剧汲取东西方艺术资源的多元融合理念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孟京辉;先锋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中图分类号】J824
【摘要】动画是融合了文学、戏剧、雕塑、绘画、音乐、摄影等的综合艺术,20世纪20年代,中国动画制作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国风动画。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21世纪的国风动画以独特的美学质感和全年龄段的创作转向实现了高质量的创新性发展,其高品质的音美质感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既带来了审美享受,又使观众深入思考文化、生命、自然等命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美育熏陶。 【关键词】动画;美育;教育;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为“非遗”文化的发扬提供了新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的创作形式更是各种各样,因此本文结合李子柒、非遗来了、彭传明的非遗类题材短视频创作案例,比较分析非遗类题材的短视频创作中文化意义和对受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非遗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文化表
【摘要】本文基于对英国小说家赫·乔·威尔斯经典作品《墙中门》的主题分析,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在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层面归纳概括出词义引申、层级转换、从句性质转换、关联词增减与转换、归化法等英汉翻译策略,以促进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互鉴。 【关键词】赫·乔·威尔斯;《墙中门》;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书中众多神仙与妖魔鬼怪的翻译,尤其是道教神仙的称谓,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以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西游记》前四十八回余国藩译本中的神魔翻译进行分析,发现译者行为倾向于“求真”时,主要采用归化和直译的翻译策略;在倾向于“务实”时,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期为《西游记》翻译实践提供新视角,也助力中国
【摘要】媒介的嬗变不是新媒介直接消灭旧媒介,而是二者交叉式螺旋上升的过程。文学的发展态势与媒介有相似的内部发展逻辑。当代小说追求非虚构写作,且杂糅社会、文化、生活等一系列复杂背景,通过叙述性的言语阐明历史脉络。媒介发展的本身就是社会历史演变的重要部分。从文学视角来研究媒介发展,将文学作品中复刻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媒介嬗变的参考资料,从而跳出“从媒介史看媒介发展”的研究视阈,从最接近人民生活的视角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的方法,从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习语及其在杨宪益译本中的再现情况。研究发现,杨宪益倾向于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兼含删减的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习语。异化策略在译本习语翻译中主要体现为直译法,占比74.47%,且在成语和歇后语翻译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归化策略在译本习语翻译中主要体现为释义法和套译法,分别占15.96%和6.38%,翻译俗语、谚语多采用
【摘要】黔东南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有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通过对黔东南汉语方言典型否定副词“没”和“莫”的探究,记录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比较两者同汉语普通话的差异性,分析黔东南地区否定副词混用的原因,展现了黔东南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黔东南方言;否定副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鏖糟”作为方言词主要流行于吴语区,在宋末元初时期已表“污秽”义,因记录汉译佛经中“污触”“恶触”音而得。发展至明清时期,“鏖糟”由“污秽”义引申出“懊丧烦恼”义,而后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发展出“卑鄙、龌龊”“灰尘”“倒霉”等诸多义项。 【关键词】鏖糟;龌龊;来源;词义演变;吴语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哈尔滨方言的形成深受中原移民与满族等少数民族长期融合的历史背景影响,其语言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语言元素。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语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对哈尔滨方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特点。本文深入剖析哈尔滨方言的形成历史、融合机制与特点,对于理解和传承多民族语言融合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尔滨方言;民族语言;满语;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H172
【摘要】本文对“王”字的演变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字形和字义两方面来入手。从甲骨文中的“王”字来看,“王”最初为斧钺之形,斧钺是一种礼器,象征着王者之权威。本文罗列了“王”作为名词的八个义项,作为动词的两个义项以及通“旺”“往”的用法,并列出了各个时期的用例。 【关键词】“王”字;字义;字形;演变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本文以施洞苗语极比句为研究对象,对极比句及比较标记进行深度描写与分析。首先分析极比句的结构类型,其次对极比句的比较标记进行分类,即借用的thə8“最”和固有的sha5“最”两种。最后,本文着重描写极比标记的来源,认为施洞苗语极比标记thə8“最”来源于汉语借词“最”,sha5“最”来源于“隔开”义动词,通过语义泛化、结构固化、隐喻等方式语法化而成。施洞苗语比较句的发展趋势向汉语发展。极比句
【摘要】清代宫廷饮食文化是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展现出多民族特色。满族贵族在保持本民族饮食习惯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烹饪技艺,形成了兼具满族特色与宫廷精致的饮食体系。本文通过对清代宫廷满族饮食文化的探讨,分析其特点,包括以肉食为主的膳食结构、严格的饮食礼仪与制度,以及融合汉文化后的多元化发展,揭示其对清代宫廷社会结构、民族认同及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宫廷;满
【摘要】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厚的社会记忆与民族智慧结晶。它们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我们理解历史脉络、传承民族文化、启迪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通过探究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特点及其实现路径,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档案文献遗产;传统文化;价值特点;实现路
【摘要】“晒”是广州话中常用的范围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范围涉及全部对象。“晒”在句法结构中置于谓词之后,其在简单句中的位置可用式体现为:(NP1) V/A (“全、都、全部”等范围副词;词尾;得;唔;补语)晒(NP2) (补语;语气词);在语义方面,“晒”与汉语“都”类范围副词具有相同的“总括”义,同时诱因在句法结构的后置性而呈现特殊的“完成”义。本文主要对广州话范围副词“晒”在语义特征、句法位
【摘要】当今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V副否V”类格式的研究颇多,但是与其下位格式“V都没V”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现代汉语语料,从该格式的结构特点、句法分布、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等角度来描写这一汉语中的常用格式,并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来判断此类格式是否属于现代汉语构式中的一种。 【关键词】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分析;构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
【摘要】山东省内沿黄九市方言语音历史演变既有宏观统一性,又有微观特殊性。黄河地理环境显著塑造音变的传播路径,方言呈现由内陆向沿海的渐变趋势,山东省内沿黄九市的地理接触也影响了方言的演变与方言片区的划分。 【关键词】黄河文化;山东方言;语音;历史演变;地理接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