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现实实际相结合,开辟出来的用社会主义建设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之路。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的明显优越性,文章依照党史文献,结合习近平相关论述梳理了理论表述脉络,一是聚焦中国特色民族工作格局,凝练揭示了正确道路的六大科学内涵;二是在特
【摘 要】对平陆运河实施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专项立法保护,是保障运河规划与建设的“法治基础”,是进行运河管控与运营的“法治必须”。本文以平陆运河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立法主体不明、立法对象模糊;分析问题——谁负责立法、对什么立法;解决问题——明确立法主体、精确立法对象”的研究思路,探讨立法主体的定位与范畴,厘清立法对象的内涵与范围,以求在立法角度探究出助
【摘 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要建构新的叙事范式,这涉及叙事中的脚本、对话和空间选择。脚本可以更好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加深对共同体的了解和认识。对话强调交流和互动,通过对话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彼此,增进感情和信任。空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载体,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文章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从脚本、对话和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厘清如何讲故事的逻辑理路,结合现实问题与
【摘 要】当前,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面升级了具象化渗透西式价值观的手段,通过媒介语言“潜隐”滥造民族间敏感性议题、以媒介影像“戏谑”剔除民族严肃性记忆、以媒介技术碎片化“迷惑”和肢解民族自豪感,造成受众的民族认同模糊、精神信仰瓦解和公共理性偏离等三大隐忧。鉴于此,一是要引导媒介受众群体树立民族自信,以大历史观正确看待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二是要端正全民媒介素养,提升在信息茧房中的“破茧之能”;三是要以习
【摘 要】当前关于边民政策的认知模式存在对象分散、视角狭窄、结论互斥等弊端,亟需从“针对性认知”转向“整体性认知”。基于治理共同体理念和边境治理实践而提出的“边境治理共同体”概念,可以为认知边民政策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并对既有的碎片化研究和观点产生融通整合作用。作为边境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边境治理、边民有责、边民尽责、边民享有构成了重新审视边民政策的基本维度。以此观之,边民政策从属于更大的边境治理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流动人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利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社会包容对我国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居住时间的作用。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历和婚姻状况上存在异质性;流动人口对社会包容的评价越高,其中华民族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关联性表现在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同生互构性两大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理论、文化、价值、目标四个向度的内在统一性,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同生性和相互作用的互构性,二者在协同推进的实践进路中实现辩证统一。立足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深刻认识和准确
【摘 要】智能算法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范式和变革性技术力量,重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场域:使话语主体从“集体化”转向“原子化”、话语秩序从“有序化”转向“无序化”、话语表达从“固态化”转向“液态化”、话语诉求从“物质化”转向“精神化”。从话语审视来看:智能算法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引导力分散、传播力受阻、阐释力遮蔽、吸引力弱化等现象。因此,立足于智能算法的运行逻辑与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要求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核心要义。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唤醒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三交”,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当前,我国节日文化建设存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式微和现代性转化不够、政府重视不够、西方节日广泛传播等问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质性的行为探索。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方面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实践中仍存在的现实问题,新质
【摘 要】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壮族方块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运用方块字抄写的壮族古籍是系统记录壮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识读方块字和这些抄本,可了解历史和前人的文化创造,借此追寻壮语的历史演变轨迹,窥探壮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亦可探寻汉传故事演化为壮歌、壮戏的过程,观察壮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心态与接受程度。
【摘 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中国教育人类学已经走过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不俗成就,用鲜活的事实强有力地质询和否证学科文化的“西方根基论”,即认为教育人类学最初产生于西方,就始终离不开西方的陈腐论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性的新判断出发,中国教育人类学应主动作为,通过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与
【摘 要】本文以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的藏族、裕固族、汉族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梳理马蹄藏族乡族际互动的历史脉络,从当地诸族的历史记忆与族源叙事、共同的时空场域下共享的经济模式、共有的信仰与文化表达中,探索族际互动下的共同性凝聚,从而挖掘族际共同性凝聚背后的动力因素,即时空、经济与文化。族际共同性的本质,实为一种地方性塑造的转向。 【关键词】族际共同性;地方性;历史叙事;族际互动;民族
【摘 要】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学新的学科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民族学依托专业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全球化浪潮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重影响下,以参与观察与个案研究的传统田野调查将难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多元社会文化进行全方位阐释。本文认为,应当积极开展多点民族志研究、城市社区研究与网络民族志研究
【摘 要】依据2021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区城市的线上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与流动特征、就业收入与消费、健康与公共服务、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态度及心理文化等维度考察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现状、剖析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推进路径,指出探究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状况对于加速其社会融入进程,推动各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
【摘 要】“吃相思”作为都柳江流域黔桂交界区域多民族共享的大型寨际交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民族交流与社会互动。“吃相思”民俗的仪式过程中,参与主体通过“拦门迎宾”“芦笙互动”“饮酒共餐”“礼物互惠”等具体仪式链环短暂聚集,以平等互信、热情兴奋的状态融入到仪式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能量,形塑了芦笙文化符号,生成了互惠共生的道德标准,在集体欢腾中实现了群体团结。因此,在具体的民族社会交往互动中,应关注
【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论断在话语叙事层面回应了中华文明何以实现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文明语境中“西方中心主义”的难题以及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将向何处去的议题。从生成基础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两个结合”中的思想资源,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体系,要处理好历时性与共时性、特殊性
【摘 要】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之一,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明体系,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多个方面。这一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主要源于其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奠定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突出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突出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特性;突出的包容性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元素和发展视野;突出的和平性凸
【摘 要】司马迁是中国大一统观的重要开创者,其鸿篇巨著《史记》不仅秉持着肯定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历史叙事,同时基于“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动机与政治关怀,对大一统政治展开了详尽的理论建构与历史思辨。司马迁大一统观在“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学理基础上,对大一统政体、政权、王权予以政统合法性建构,为促进大一统稳定提出了民族一统、思想融合、礼法并行等具体政见,以“述往事、思来者”的理性思辨为保障大一统长
【摘 要】清水江流域民间“讨”契,包含了民间财产之“讨”的诸类型,主要包括产业之“活讨”与“绝讨”,以及“佃讨”型山林合作经营和民间借贷之债款“取讨”。历史上乡村社会互助共济之“讨”,不仅指乞求他人施舍财产与接受他人馈赠财产的多种表现方式,还包含山林合作经营和债权主张等资源配置方式。清水江流域民间“讨”制度,蕴含了多种物产流动方式、债权主张等,属于乡民自行设计的一种特殊应用性制度安排,应是当时实现
【摘 要】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之下,民族地区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必须接续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从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诉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实践逻辑上,民族地区从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其实践基点在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其实践展开体现为促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其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从相遇到相融:红河南岸多民族共同体实践/陈民炎,何明//广西民族研究,-2023,(5).112~120 “单于”号所见拓跋部与北方游牧部族的融合/郭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42~151 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实践:基于贵州阿妹戚托小镇的田野调查/黄菡薇,陈宇佳,胡文兰//民族学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