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主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主要价值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具有主线驱动功能。其突出表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营造发展环境、充实思想基础、巩固组织稳定、强化政治根基。这四类功能是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前提条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
【摘 要】当前是区域协同立法的蓬勃发展时期,但作为地方立法领域的新兴事物,区域协同立法的推进仍面临着立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目前尚无民族区域进行协同立法、对立法协议以及立法条例缺乏监督、各地区存在利益博弈、公众参与停滞等问题。本文在论述了民族区域协同立法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民族区域的协同立法、推动经济领域协同立法、设立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立法考评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推进多
【摘 要】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协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公平正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高度融通之处,二者生发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优秀文化传统、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着眼于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融通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寓于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
【摘 要】针对一定数量的法律规范开展的实证考察,开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的中观研究路径。基于“语词嵌入”和“内涵融入”两种判断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存在“直接入法”和“间接入法”两种情形,前者包括嵌入八类立法条款中,后者包括民族工作立法在“求同—存异—发展”三个方面的相关规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直接入法”情形体现了相关立法在不同的位阶、领域、地域和时期方面的独特需求;“间接立法
【摘 要】新时代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增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弘扬发展中华文化,推进民族地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建立民族地区共生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认同;坚持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二者在逻辑上贯通、价值上契合、归旨上一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框定了共同奋斗目标,为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指明了共同价值关切,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共同政治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文明”协调一体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规律。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激发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为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经济动能。
【摘 要】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外显性图符照存瞬时光影和解码价值内核的直观表意方式。回溯历史,视觉崇拜与图像叙事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之网;立足当下,视觉浪潮裹挟和西方图像化渗透呼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视化转向;展望未来,全景式传播和数字化具身擘画中华民族共同体群像自建的未来生态图景。然而,在图像霸权与狭隘民族主义互嵌编织的“价值扭曲镜像”中,当代青年的民族意识愈益开显出表达趋向浅层化、社群联结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需要不断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法治文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共同的文脉基因、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目标指向,法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基本内涵及其建设过程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指导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激发法治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日渐提高,我国人口大流动、大融居及各民族全方位互嵌态势日益凸显。社区已然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这就需要从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服务基础及情感基础等方面入手,促进各族流动人口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的全方位互嵌,推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
【摘 要】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并取得较好的保护成效。然而,在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弱化,“空间”营造面临困难,“场所”精神日渐式微等等。从景观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土司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工作应重点加强整体性保护、多元主体保护,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坚持“多相景观”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司文化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性一体化的精神体系。古往今来,国家以民俗叙事的方式与民间社会进行着情感交流与话语对接,形成了大小传统礼俗互动的文化权力网络。庙会作为一种官民范畴的“过渡地带”,沟通联结着国家主流社会,它以“三皇五帝”信仰、宗庙祖先崇拜、佛道教化为基础,推动着国家上层建筑与民间社会的交流互动。国家通过伞式结构力量自上而下的扶植、改造庙会叙事传统,构建起标准化的国家正祀体系;民间以蜂窝式结
【摘 要】禾楼舞作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展示了瑶族曾在南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历史,也书写了包括瑶族在内的众多族群,对粤西乃至岭南所形成的多民族聚居区发展和演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禾楼舞是南江禾神崇拜重要的文化表征,也是在粤桂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江族群演进的重要遗存。为考究禾楼舞中的禾神踪迹,试从南江瑶族的生活史志、与瑶族“禾”记忆等方面的考究,以瑶族禾神探究南江禾神的图貌,探
【摘 要】“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会聚交流、共同欢庆的节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期及活动形式,融入壮族的诗性思维、能歌善唱、以歌交友、依歌传情、倚歌择偶的传统,使“三月三”成为融祭祖、对歌、赏歌、娱乐为一体的盛大节日。遍布壮乡的歌圩,人潮涌动,歌声飞扬,塑成了广西“歌海”的美誉,是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范式。
【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既是宏大的战略命题,也是微观的生活命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根基。从贵州松桃桐壳碱面的历史发源、生产流程、多元价值及其变迁、生态文明叙事逻辑研究发现,其从构思生产到加工完成实现了传统技艺与自然物之间的有效关联,是民族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
【摘 要】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旨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赋予深厚根基,“创新性”赋予不竭动力,“统一性”赋予重要保障,“包容性”赋予精神特质,“和平性”赋予基本底色。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为载体,中华民族的建设与发展亦需要中华文明的内化和引导。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滋养下,中华民族将以更加
【摘 要】元朝统治云南的一个多世纪里,通过发展农业、兴办儒学、建立驿传、实行民族安抚政策等方式积极开展对云南的边疆治理。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使“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还推动了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促进了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梳理总结元朝在云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对今天加强边疆建设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元朝;大一统;云南行省;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
【摘 要】治国必治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驱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性,在宏观层面存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与正外部性间的结构性张力,在中观层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累积循环效应”的客观事实,在微观层面存在“完全市场假设”与“诱质性制度变迁”的双重差距,三者共同构成了政府职能的“在场”逻辑。推动边疆民族地区
【摘 要】本文利用1990~2020年全国和民族地区各省区的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分析和预测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红利在1990~2035年期间的变动趋势和特征。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年龄结构从1990年的成年型为主转变为2035年的老年型为主,但阶段性变动速度和深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15年间内蒙古、广西和贵州的老化速度突出;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到2035年
【摘 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上呈现走低的趋势,并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向东迁移意愿显著下降,而向西迁移意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空间依赖性与地理集聚度逐渐下降,流动范围以省内跨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