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蒂姆·英戈尔德的《篮子里的世界》通过“篮子编织”这一隐喻,深刻探讨了人类实践、代际传承、知识与生命的动态关系,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对技术与知识的异化。朱晓阳、徐菡等学者围绕“篮子编织”,就“草墩社会”“民族志电影”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关键词:“篮子里的世界”;草墩社会;民族志电影;英戈尔德 中图分类号:C95/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5)02-0001
摘 要: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提出在新时代,“自然”的生态文化认同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自觉”的生态文化认同,生态文化认同通过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观实现
摘 要:毛南族创世神话、神灵故事、风物传说等口传叙事中蕴含着诸如开天辟地、兄妹成婚、大神射日、三十六神灵谱系、一村一社等中华文化符号,以及与周边各民族同源共祖、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集中体现,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通过中华文化符号元符号的重新建构、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IP等形式,毛南族口传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当代得以传承和传播,以新形态成为铸牢中华民
摘 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而升华共同体意识,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承中激活与建构人们潜意识的共同体情感,为新时代各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深度有效互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文化进路。 关
摘 要: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看,中国的北方即中原地区与中国的南方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由于上古时期有关中国南方的文献记载比较缺乏,有关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史的叙述,基本上是延续中国北方即中原地区士人们的认知。一直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南方以朱熹为核心的的士人们,在沿续中原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找和重构南方的文化形态及其价值观。其中最为突出而又深具长远影响力的是朱子学关于基层社会管
摘 要: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教育、廉政、社会治理方面探讨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构建宣传场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认同意识层面研究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弘扬路径。最终
摘 要:畲、瑶共同持有的关于盘瓠传说的祖先文书是畲瑶在历史上曾有过深刻接触关系的一种有力证据,通过比较畲、瑶这种文书的文本结构与词语特征,可以发现畲的《盘王开山公据》和瑶的《评皇券牒》主要形成于宋代,带有显著的宋代文书特征,可能是通过宋朝政府在招抚畲瑶先民时所张贴的“榜文”中传抄而来。而畲与瑶的分离也开始于这一时期。 关键字:券牒;公据;宋代文书;畲瑶分离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入赘婚是中国南方家族制度及其组织扩展延伸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血缘延续方式。入赘婚普遍存在于闽台社会中,从其类型和内容比较,闽南族群与客家族群虽然有差异性,但相似性很高。入赘婚是唯一通过婚姻来实现家族血缘延续,涉及了血缘与姻缘两个维度,一方面血缘的整合要求赘婿改从妻姓,另一方面如果赘婿改从了妻姓,它又将面临姻缘“同姓不婚”的两难处境。相较于其他的婚姻型态,闽客族群入赘婚因历史经验、生活环境与文化
摘 要: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作物的同质化,并由此引发了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发利用“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摘 要:木本农业,作为一种采用多年生高大乔木或灌木类农作物为主要栽培对象的热带及亚热带农业生产门类,对相关地区的粮食安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对木本农业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学界尚待做出积极的响应。考虑到我国地缘辽阔,自然与生态背景千姿百态,草本粮食作物的现代化转型,虽说也可以为全国性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对于我国南方山区而言,在历史上就没有过单凭草本农业支撑当
摘 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当下我国重要国家战略之一。葛类作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文献所记至少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极高,至今在西南山区还保存着广泛的活态种植与利用,为西南地区各族民众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展中,随着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建立,葛类作物种植逐渐衰退,究其衰退的历史文化
摘 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并被长期种植利用的棕榈科粮食作物多达百余种。其后,这些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产量高、品质优的“树粮”作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转化为“替代性作物”“救荒作物”,有的甚至沦为“野生植物”“濒危植物”等。如今,这些“被淘汰农作物”身份转换的历史原因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其可利用价值却依然如故。在“大食物观”视角下,以古为鉴,重新发掘利用历史上的
摘 要: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序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当神与人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关系时,这种平衡成为维系信仰空间的核心动力。村庙的祭祀仪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村庙管理不善又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正
摘 要:以SD派出所运行过程为个案,遵循适应性视角,搭建“警务显著性—规范资源空间”分析框架,通过对侗族、苗族发生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建构出改造、妥协、变通和衡平四种差异化治理模式。在激励与约束机制驱动下,派出所主动基于目标考核、权威介入和社会舆论进行分类治理,通过国家治安规范与民间治安资源混合运用建构基层治安治理的PN结效应。为避免治安治理负效应,构建整体性治理理念,实现“治理法治化”和发挥“三治融
摘 要:湖南汨罗“打猖”仪式舞蹈基于多重表演语境生成了多类表演文本,在典型的“民间仪式语境”“节庆展演语境”“舞台创作语境”三类语境中,其身体动态作为核心表演文本分别呈现出“叙事性”“组合性”“艺术性”特征,并隐含以仪式文本为“参照本”的渐进式变迁规律。仪式语境中的身体是文本内有序连接的“符码”,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和象征意义,从仪式过渡到展演语境直接影响到坛师群体对原有文本的抉择、分解、再生成,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