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同时表现出深情和冷漠两种矛盾的态度。本文通过对《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本质以及剧中周朴园行为的剖析,论证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实际上是一种满足其审美体验与赎罪心理的私人性质的爱情怀念,并通过对这一爱情怀念的多种成因进行分析,解释“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侍萍”这一疑问。 一、无关他者的审美仪式——周朴园感情的本质 周朴园的感情本质是什么?要探求这个问题,首先要确认周朴
自从杰夫·范德米尔的《遗落的南境》在2014年问世,其神秘的X区域以及科学探索中的悖论叙事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新怪谈”文学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对《遗落的南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危机、后人类主义以及心理惊悚元素上,而对权力哲学层面的深入分析相对较少。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为解读《遗落的南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批判视角。福柯提出,权力通过知识的生产来构建现实、规范身体,并排斥异质性的认知。这一逻
彼得-安德烈·阿尔特在《卡夫卡传》中提出,文学确立了卡夫卡一生的脉络。不仅如此,卡夫卡的文学与生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以至于文学甚至成为他生活的预言。如果说绝大部分作家是以文学模仿生活,那么卡夫卡则是以生活模仿文学。比如,以订婚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判决》就预示了卡夫卡与菲莉斯·鲍尔的关系。再比如,以伤口为主题的《乡村医生》似乎是卡夫卡肺结核突然发作的预兆。对于卡夫卡来说,生活与文学的界限是模糊的,他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1948— ,下文简称“西尔科”)在其首部长篇小说《典仪》(Ceremony,1977)中,充分强调了非人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互动交流与主体能动性,生动展现了印第安传统部落的生态智慧,以及不同地方的生态智慧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传播与交流。目前,国内鲜有学者系统地探讨小说中物质主体性与生态传播的内在互动关系。本文以物质生态批评为理论依据,分别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都非常丰富。在影视的叙事过程中,导演往往会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来传达某种隐喻意义或情感。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古典诗词的意象体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意义。古典诗词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指代功能,可以帮助导演构建隐喻,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提升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内涵深度。 一、文化与情感的传达:古典诗词的符号象征意义 (一)古典诗词中的符号特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的价值往往由男性与社会决定,其身体、心理和文化也都由社会建构。而大众传媒是建构男权话语、塑造女性固定角色的重要方式。在性别身份构建中,通过无意识与有意识的过程,影响性别认知与行为,将女性与男性身份的二元对立内化为社会共识。如理性、强大往往对应男性形象,而感性、柔弱经常用于塑造女性形象。近年来兴起的“大女主”电影,是市场对女性需求的反
食物不仅是叙事的媒介,更是社会变迁和人物情感变迁的重要象征。陈可辛导演的电影《甜蜜蜜》具有独特的影像美学风格,影片中的食物作为文化符号,在叙事、情感表达及文化认同中具有多重意义,承载着深层文化内涵与社会隐喻。本文结合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甜蜜蜜》中食物符号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影片叙事的推动作用。 一、影片梗概 《甜蜜蜜》讲述了黎小军怀着赚钱回乡娶未婚妻小婷的梦想从天津来到中国香港打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有效模仿,即“戏如世界,生活如戏”,这样的戏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戏剧模仿论奠定了传统戏剧观的基础。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许多强调剧场性,弱化戏剧性文本的戏剧,其中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代表作品《骂观众》(Publikumsbeschimpfung,1966)最为突出,剧场性逐渐取代戏剧性文本成为核心。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以“反模仿”“反情节”等激进
在影视创作领域,影视镜头语言与播音语言表达作为叙事的两大关键要素,其协同效果直接决定了影视作品能否精准、生动地传递故事内容,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本文将深入探讨二者协同叙事的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一、基于故事节奏把控的协同 (一)镜头时长与播音语速的配合方法 镜头时长能够直观地影响观众对画面信息的接收速度和情感沉浸程度,而播音语速是调节观众听觉节奏的
舞剧是“舞”与“剧”相结合的舞蹈体裁,叙事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但舞剧不同于电影可以照搬现实空间场景,并经过镜头的转换实现场景的切换,也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叙述或是戏剧的台词对话,直接进行思维跨越即可。舞剧局限于舞台上的演绎,就必然需要更为虚拟、更为精准地截取场景的要点,并通过观众的联想来进行空间的再现。在舞剧中,空间的展现是有一定难度的,舞台上的容量有限,身体语言的叙事性有限,在有限中求无限便成
当前,“国潮”一词正成为一股热潮,以澎湃之势席卷而来,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潮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审美的融合体,“国潮”不仅在时尚、设计等领域大放异彩,也逐渐渗透到舞蹈作品创作。近年来,舞蹈艺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回归和创新性融合,创作出众多融合“国潮”元素的“爆款”出圈之作。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国潮热”“文物热”“国宝活起来”等文化艺术思潮兴起,大批艺术作品横空出世。舞蹈界也
一、留存军旅印记的舞剧题材选择 数十年的部队生活,影响着陈惠芬、王勇的创作,从军旅题材当代舞《天边的红云》到近年来创作的三部英雄模范题材芭蕾舞剧,身为军旅编导的二人秉持“致敬英雄”的创作使命与担当,在当代视域下讲述着革命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 (一)从革命历史中提取——《八女投江》 辽宁芭蕾舞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了英雄模范题材红色芭蕾舞剧《八女投江》。《
在回顾新中国舞蹈发展和探索舞蹈表演真谛的过程中,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资华筠功不可没。本文以资华筠的舞蹈美学思想为例,注重从述评中探求其舞蹈美学思想的“逻辑关联”:主要遵循资华筠提出的“以事述人”与“以人传舞”相结合的辩证舞史观,把“人”与“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观察、分析舞蹈现象;积极宣扬舞蹈的“真诚、真实、真谛”精神;对当代舞蹈思潮进行敏锐、犀利的理论分析;研究“舞蹈生态学”理论
一、竹笛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竹笛占有重要地位,其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绵延的发展进程中,被广泛运用在不同形式的音乐当中。竹笛多样化的音色,充分体现了其超凡的表现力。在民间音乐中,竹笛常用于表达欢快的情感,如《帕米尔的春天》《上春山》等曲目。同时,竹笛也可以融入戏曲表演,充分展现其特有音色。其悠扬的音色,能够更好地推动故事发展。竹笛还可以出现在现代音乐中,借助多样
亨德尔的咏叹调《我哭泣,为我的命运》是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声乐研究者而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通过深入剖析,进一步揭示该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魅力。 咏叹调《我哭泣,为我的命运》源自亨德尔的作曲1724年在伦敦由皇家音乐学院首演的歌剧《朱利亚斯·凯撒》(HWV 17),又译作《凯撒大帝》。这是一部三幕歌剧,剧本由弗朗切斯科·海姆根据罗马帝国
本文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框架,探讨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的交互关系对空间智能开发的影响机制。空间智能是指对于空间关系的辨认、转化和发展的一种思维能力——能够辨别并且利用空旷空间的潜能,也指能够在较小的空间进行最大限度发挥的能力。一般来说,拥有这种空间智能会让我们对空间内的线条、形状和颜色等特别敏感,并有较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例如,我们熟知的建筑师、雕塑家、航海家等在此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表现
自画像是一种指向内在的独特艺术形式,从早期凝视镜像后塑造的自我形象,到现当代创作者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表征自我,其形态演变映射着不同时代人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观念。本文以图像学为方法论框架,围绕绘画风格语言与作品观念表达的阶段性发展,对西方美术史中的自画像现象进行研究。当代自画像实践在突破画框物质边界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自画像创作始终围绕着主体与镜像、真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其形式演变既
“气韵”与“抽象”是两个源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美学概念,但二者在艺术表达的本质与深层逻辑上有着微妙的关系。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创作的灵魂,这一美学命题在许多绘画理论著作中都有记载。19世纪到20世纪,摄影技术取代了写实绘画的价值,为了适应工业时代的变化,抽象艺术应时而生,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与理性的表达,更加直观地进行自我情感的抒发。 一、东方美学中的气韵 (一)气韵的界定与发展 “气”被看作是天地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内涵不断扩容,不限艺术形式、不限作者身份的局外人艺术(Outsider Art)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其艺术表现极具天分,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赞赏,甚至走向国际(如中国民间剪花娘子库淑兰)。本文以当代艺术家徐冰和南京社区艺术家徐建的作品为例,分别从作品的创作缘起、创作思维以及创作目的三个方面解读艺术家作品及其背后的意义,对当代艺术和局外人艺术进行对比分析,探析当代艺术
数字技术的迭代正引发音乐产业的系统性重构,以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视频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便于传播的特点,迅速成为全球用户获取音乐、创作音乐及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平台经济模式也对音乐产业的运作方式、版权保护、创作者商业化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从多维度展开分析,期望为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短视频平台兴起下音乐生产活动变革的具体表现
《深AI你》是导演佟睿睿继《水月洛神》《记忆深处》等诸多舞剧之后推出的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全新题材舞剧,讲述了主角小海幼年丧母后,父亲购买AI(人工智能)陪伴机器人以填补其母爱空缺,AI机器人陪伴小海成长的故事。正如导演佟睿睿所言,围绕人类与AI的争论正甚嚣尘上,从乐观的一端到悲观的另一极来回激荡,更遑论做好准备了。这恰是技术非中立的哲学思考。所以,《深AI你》并没有给出某种答案,而是传达了一种人类
在当代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品牌标志设计已经超越传统标志呈现的限制,成为具有情感意义和文化象征的新一代视觉标志界面。随着消费者市场由功能至上向用户体验的转变,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品牌标志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由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的三层理论模型——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1]明确了设计属性与消费者情感的联系,这是品牌标志设计的情感化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德在《设计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体系,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具有开放性视野的艺术学科。而贯穿体验派表演整个过程的无实物表演训练,作为其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训练方法,其作用毋庸置疑。“假使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我会怎么做”的训练方法,对于传统戏剧(尤其是话剧、影视剧、音乐剧、广播剧等)的演员来说,不啻为一盏指路明灯。它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为“有魔力的假使”。作为体验派表演创作与艺术的行动和动作的原则,以“假
在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短视频成为一股潮流的背景下,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占据了网络文化的一席之地。微短剧的表演艺术不仅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微短剧表演的特点、技巧、价值以及发展趋势。 一、微短剧表演特点 (一)表演分寸夸张 微短剧中人物鲜明、角色突出,通常以一两个主要角色为核心,演员需要在短时间内让观众对角色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会通
一、研究背景 (一)文创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产业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正蓬勃发展。随着科技进步与生活水平提升,其覆盖范围从传统艺术、设计、出版拓展至数字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呈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态势。文创产品也愈发丰富,涵盖博物馆周边、城市旅游纪念品、文化主题餐饮、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等,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但文创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
读书类节目是以书籍阅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通过解读、访谈、实践等形式旨在引领全民阅读热潮。其主要类型包括:访谈式,如《开卷八分钟》,邀请作者探讨创作理念;讲座式,如《书单来了》,深度解析书籍思想;外景纪实类如《我在岛屿读书》,融合旅行与沉浸式阅读体验。早期的读书类节目一般聚焦于对经典书籍进行直接推荐,并适当融入娱乐元素以吸引年轻群体。现如今,部分读书类节目能依托跨平台传播,融合纪录片、真人秀等多元形
乐安蛋雕,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了深入理解这一艺术形式,探究其历史起源背景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艺特点、色彩运用等多个维度,对乐安蛋雕与其他地区蛋雕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乐安蛋雕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乐安蛋雕艺术历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系中,乐安蛋雕以其独特的符号学意义与地域文化标识性,构建起区别于其他蛋雕流派的视觉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