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向小区门口的白色车,拉开后排右边车门,坐进去,把昨天傍晚以来的担忧也捎上了。饱满的深蓝色座椅,裤子在皮套上有微微的滑溜感,这感觉稍稍抚慰了他。不过,一股混合着汽油和小食品的气味扑来,让他不舒服。他挪动一下左脚,碰到两个塑料袋,一个装甜点,另一个装橘子,都是一大袋,旁边还有一塑料箱小瓶装矿泉水。副驾位上坐着姐姐兰会,她扭身扒开他脚旁的甜点和橘子袋口说,吃糕点和橘子,他说不饿。 司机问,早点吃了
隔壁,是纪检组的办公室,绿萝后面,换了一张新面孔。原来坐在那个位置的是小沈,纪检组副组长,不爱说话,瞪眼就让人心生忌惮。几天前,他到外单位任纪检组长了。新来的叫麻海平,五十有七,刚从市反贪局长位置上下来。这个在处级岗位上待腻了的人,改非后,到纪检组过渡一下,准备退休。这种退休前的安排,算是让人提前适应新的生活。可以在慢生活里品茶吸烟,可以在回首往事中点赞自己的风雨人生。 隔壁办公室里烟雾弥漫,这
东帝汶的雨总在黄昏时分落下,起初是云层闷雷滚过椰子林顶,惊起一群灰翅鸥鸟,接着雨便从海的方向斜切过来,细密如针脚,将杂货铺铁皮屋檐敲得叮咚作响。白姹蹲在店门口,赤脚踩着湿漉漉的水泥地,将几捆蔫了的白玫瑰一捧捧挪到檐下,花瓣早被暑气蒸得发蔫,边缘蜷成焦褐色,像被火舌舔过又匆忙收手,她伸手拨了拨,指腹沾上一层潮黏的花粉,混着雨水搓了搓,竟搓出淡淡的腥气。 杂货铺不过十步见方,货架是生锈的铁皮焊成,歪
赵大山下了客车,城市的车水马龙、嘈杂喧嚣闹得他有点头晕,也或许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让他觉得有点不适。总之,他这次进城,总感觉有点不得劲儿。 赵大山目标明确,他这次进城就是来学手艺的,他直奔闹市区。 赵大山走进一家汉堡店,问店员:“我想学学怎么做汉堡,能教教我吗?我交学费!”一连几家,没人收他当学徒,也没人愿意教他怎么做 “怎么不一样了呢?” 三十年前,赵大山还是个地道的农民,因家里挨着乡镇中
出入小区,看见小区中有棵小小的石榴树,花开得正艳。看着红彤彤的石榴花,耳边响起母亲曾经说过的谜语:“红灯笼,大烟锅,里边装珠子,吃着甜蜜蜜”。一时间,思绪纷飞,记忆流转回从前,不由得想起了已逝去多年的母亲当年站在石榴花下笑的模样。 小美是我的小伙伴,我们一起玩泥巴,一起偷过邻居家的石榴,然后一起被抓到,邻居没骂我们,还送了我们每人两个大石榴。回家之后,我说完事情的经过,却被母亲打了一顿,吃到了为
孩子开学以来,每天早晨都是由我负责将他送到学校。 三月的清晨,残寒像未褪尽的茧衣,裹挟着四处乱窜的风,将街道旁的行道树吹得簌簌作响。偶尔还能看到路口的攀枝花随风掉落在地上,“啪”的一声很响亮。为了不“压着时间”进办公室,我将车骑回主干道后就会闷着头奋力冲刺,我也因此从未好好留意过这些行道树究竟是何模样。 直到某个傍晚,带着一身疲惫的我慢慢骑车回家。路过电信大楼前的广场时,残阳穿过铅灰色的云层,
母亲一生执着于土地,对泥土有 着深厚的感情。 母亲总教育我:种庄稼和做人一样,你对土地好,它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做人不懒惰,勤劳诚实加油干,才能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小时候,父亲长年在外行医赚钱来养活我们四兄妹,只有秋收农忙和春节才回家,家里的农活全都压在母亲孱弱的身上。家里种有七亩多的旱地,还有八分多的三丘雷响田(靠雨水天山水种植水稻的旱田)。每到雨季下大雨时,母亲便会穿上塑料褂披上蓑衣,扛上
“起—床—啦,上—学— 啦!”悠扬的喊学声飘荡在村子上空, 和着泥土的气息,伴着晨曦的微光, 村子醒来了。醒了的村子顿时热闹起 来,刷锅洗碗声,磨刀断柴声,剁菜 吆猪声,鸡鸣狗吠声…… 如此和谐的乡村场景,仅仅记录在笔端,镌刻在记忆深处。 抓住假期的尾巴,女儿纠缠我说要买个闹钟,等到开学早晨起床的时候,“丁零零,丁零零”,铃声一响,她就像泥鳅一样钻出被窝,不用我们大呼小叫地吼她起床了。 这当
在浓厚的福文化熏陶下过了大半辈子的我,以为自己见过的“福”字足够多,祈福、盼福的心情已很真挚,可直到六年前回楚雄(打小知道的家庭住址,开头三字就是“”,加之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大学生活,是在楚雄师范学校(那时还是楚雄师专)度过的。所以在我心里,楚雄就是故乡,去楚雄就是回家),可当我亲自登上了福塔,看见浩如烟海的“福”字,见识到福塔之雄伟气势后,才发现过去几十年见过的“福”字,只是九牛一毛。之前祈福
我的老家在,有一条五公里左右的山路从山脚蜿蜒而上连接外界,狭窄而又崎岖。我从小学一至三年级在村小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后来校点合并至北新街完小。从此,我们走上了那条日思夜想走出大山的路 星期六一路上坡回家,星期天一路下坡回校,我们乐此不疲。每到星期五晚上我们就激动得不得了,早早收好包包,就等着星期六早上两节课后放学,一溜烟奔上那条回家的路。“之”字形山路上,我们仿佛山林间的小鸟,三五成群,一
2001年9月,我幸运的搭上中师生包分配的末班车,怀着激动和憧憬的心情回到了故乡。 还记得在原湾碧乡政府四楼大会议室里召开的教育工作大会上,宣布我到文宜拉村小学工作,任副校长。当时的文宜拉村辖村委会驻地村小学一所,设有一至四年级,其中一至三年级为复式教学班,由李老师任课。四年级共15名学生,由我包班。另外在谢家队和小村分别设有“一师一校”点,我这个副校长,其实就是管着3所小学校和3名老师共70余
梨花,是故乡的符号,也是我心中的情感寄托。每当梨花盛开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与家人们在梨园中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我们,手牵手漫步在梨花丛中,笑声与花香交织,成了最美好的回忆。梨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其洁白如雪的花瓣,更在于那种宁静而淡雅的气质,如同故乡的人一样,朴实、纯粹、真诚…… 我思故乡,只因思念数月未见的父亲。父亲已年过八旬,他成了我对故乡最深沉的牵挂。自我参加工作起,老家就装上了电话,前些年
乡下的粘粘草 是的,就是它们 碰见了,就别躲 似乡下那些平凡的人 一生,招惹了 一个卑微的名字 和格桑花是一家 粉黛乱子草是它的亲戚 半花半草的命运 在乡间田野的角落 开着白色素雅的小花 我每次回老家 总有说不完的话 都要拉着我的衣角 塞给我许多叮咛 粘给我无尽的牵挂 粘粘草与世无争 佝偻弯曲的身影 每天忙碌耕耘着 早出晚归的太阳 似繁星撒泼在人间 一杯忘
一 生于江边,不谙水性 低浅的水塘 曾让黑暗的水鬼潜入梦魇 假以水草的名义,缠住我们的四肢 我知道,水的裂变藏在龙川江的内心 过去和未来,是同一条河流 里面的鱼一直没有长大 父亲的鱼叉也还没有生锈 渔网上的铅球被我融化成弹珠 这意味着我具有了隐秘的心思 就像支流交汇之处埋藏着青铜的秘密 祖先的脚步以锈蚀的姿态呈现 让我知道了来去—— 一切都会溶于水 一切都会成为水
1 风拐个弯停下来 黄角垭,攀枝花纹丝不动 杵在村口好几百年了。偶尔 吐露的箴言。等有缘人破解 什么东西砸了一下脑袋 恰好出走是一剂良药 2 卧龙山,老虎山,白泉山,世代相 安无事 霸王河,泉玉岭河,聚散随缘 需要什么样的呵护:外普拉如此安详 需要什么样的鞭策:外普拉如此躁动 像一头倔强的牛,鼻子穿上绳索 牵着就走了。走了就难以回头 3 房子挨着房子,走上大石板
课间 他蹦跳着,忽上忽下 黑板擦略过 我看见一朵 又一朵云坠落 整间教室开始迁徙 如一条流动的河: 她游过来,他游出去, 他们进进出出 一阵又一阵 笑的涟漪荡漾 老师,你知道吗? 云钻进泥里会发芽! 发芽? 发芽! 就像——黑夜吞没太阳 风扯走最后一抹霞 水里浮起梦的影子…… 你看!窗外! 山那边! 探出一弯 小小的月牙 瞬间 我是—— “我”被寒夜
题记:在,的晨光与暮色中,一种古老的歌谣正与稚嫩的笔触悄然相拥。当支教老师的脚步踏过五十道山弯,她带来的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严谨,更是一场关于诗意的双向奔赴——在这里,留守的童眸与千年梅葛的韵律相遇,虚拟世界的喧嚣被山风与星辰抚平,孩子们用铅笔写下属于大地的诗句。 梅葛,这部彝族人“唱述过去的事”的活态史诗,曾是非遗典籍里冰冷的名词解释。而今,它化作课堂上的即兴对歌,化作孩子们笔下“山是绿/绿是美
梅葛童诗选辑 山 山是什么?山是绿 绿是什么?绿是美 美是什么?美是春 美要用眼睛去触摸。 摇篮调 太阳太阳快睡吧 月亮会带着新的光明 云朵云朵快睡吧 星星会帮你顶天 白天白天快睡吧 黑夜会看着我们入梦乡 (作者:自忠伟,10岁,马游小学四年级) 桃梨问答 桃花问梨花 “你的花为何雪白?” 梨花挥挥手: “我在学雪爷爷” 梨花问桃花: “你的花为何粉白?”
◎ 周崇文 金沙古渡 一 五月渡泸来不毛,南中信本路迢遥。 攻心已令恩威远,审势能将反侧消。 丽水腾喧隔天堑,钢梁飞跨架长桥。 江山终是属仁者,每览金沙思涌潮。 二 崖岸披襟唱大风,又临渡口意恢弘。 金沙眼疧推波碧,高树滩头绽火红。 滾滾江声天地外,重重山色有无中。 浪淘千古风流去,依旧关河气象雄。 三 树树红棉艳碧天,小村沙岸沐朝烟。 桥横古道通西蜀,车入农家罢渡船。
“买甘蔗!买甘蔗!甜甜的田心甘蔗!”随着商贩的叫卖声望去,体育广场对面有个40多岁的男子开着一辆小货车在流动售卖甘蔗。看到这一幕,思绪便不由自主地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段在勐果河畔看护甘蔗、榨蔗制糖的甜蜜岁月。 冬日的勐果河畔,蔗田郁郁葱葱,蔗林如海,河风吹过,绿浪翻滚。勐果河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河水清亮透明,金黄的阳光洒满河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高大的榕树、攀枝花树、野椿树、
立夏的微风轻拂,带着一丝暖意,我踏上了前往凤屯腊湾的路。车轮碾过平整的水泥路面,两旁是整齐排列的新楼房,村间有空地的地方停满了各种车辆,文化室点缀其间,一幅新农村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然而,当我跨过大叔家的门槛,那扑面而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淳朴与自然的味道,仿佛时光在这里悄然停滞 腊湾,因村庄像半个月亮而得名,这个藏于群山之间的古老村落,虽已悄然融人了现代的气息,但它的灵魂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静
李光彪,云南楚雄人,一个从山村一路走向城市的60后。多年来,他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散文集《母亲的气味》走入大众视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学守护者。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寸草晖》一以贯之地围绕“故土”进行创作,相比于之前的散文写作,他突破了对乡土记忆挖掘的局限,以发展性的眼光去审视新的乡土,关照新的时代,赋予其散文写作新的美学意蕴。 人情美:源自土地的朴情素意 文学以美统摄和实现真、善。
为深人挖掘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展现其独特的民俗魅力与新时代价值,《金沙江文艺》现面向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发起“火把节之韵”主题征稿活动。诚邀各界人士以多元艺术形式,呈现火把节所承载的民族记忆、精神特质与文化传承。 一、征稿主题 围绕彝族火把节的历史渊源、民俗传统、当代图景展开创作,聚焦其文化符号、社会价值及民族团结内涵,展现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时代风貌。 二、征稿体裁与篇幅 (一)文学类 1.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