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2月,越南政府批准了《2021~2030年国家水资源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简称《规划》),这是越南首次在水资源领域制定的国家级规划。为了加快推动中越水资源合作进程,梳理了《规划》制定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并研究提出了中越水资源合作建议。结果表明:《规划》为越南国家流域水资源规划和中越水资源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方向,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并深化中越水利双边合作,推进中越水资源基础
摘要:为全面提高湖南省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基于湖南省9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23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冰冻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发生时的气象条件,并从冰冻日数、冰冻初日、冰冻终日、冰冻过程数、最长冰冻持续时间等方面统计了冰冻天气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冰冻天气主要发生在12月、1月、2月,这3个月累计冰冻日数占全年冰冻日数的98.3%,年平均冰冻日数1.73 d,
摘要:为厘清昆明市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基于1980~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季节尺度下昆明市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下,昆明市水汽输送强度在空间上呈南强北弱的特点,东南部石林彝族自治县、宜良县水汽输送强度最强,北部东川区最弱。昆明市春季和秋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北部及南海西部的两支水汽输送带;夏季水汽仅受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带影响,水汽输送强度明显弱于其他季节,此时昆明市上
摘要:水安全对维系区域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从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用水安全、河湖生态安全及水治理能力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湖南省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权重TOPSIS法进行评价,并建立障碍度模型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湖南省2022年水安全状况总体上为基本安全,大部分市州均处于基本安全等级以上,且流域上游及社会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水安全等级
摘要:为了提升黑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该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中游的甘肃省张掖市为研究实例,基于黑河中游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其现状,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配置体系、监管能力4个维度剖析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流域存在资源性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治理困难、水网建设与水安全保障不匹配、节水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健全
摘要:为了研究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中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影响,采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法,对伊犁河中下游需水和来水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将伊犁河中下游区域各用水主体统筹考虑,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整个伊犁河中下游区域现状来水与用水的情况下,伊犁河中下游来水量196.75亿m3,与耗水量197.47亿m3基本持平,伊犁河中下游及巴尔喀什湖现状水量处于平衡状态。可在此基础上,后续进一步分
摘要:当前的堤防风险分析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或仅针对渗流、决口等单一风险源进行研究,且风险类别只针对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风险影响的考虑较少,为此,以海河潮白河右堤梭草村险工段为例,采用风险矩阵法,对该段堤防的自然灾害类风险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梭草村险工段存在气象、地质、水旱、地震、其他等5个大类、16个子类的自然灾害风险源。其中,梭草村险工段的自然灾害类风险以一般风险为主,占比75%;低风险占
摘要: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西省辛安泉岩溶水资源,利用多年观测资料、采样测试成果,结合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分析了岩溶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 泉流量在1956~1979年表现为波动状态,主要受降水量影响;在1980~1999年表现为快速下降,主要受降水量、岩溶地下水开采、煤矿开采共同影响;在2000~2019年表现为缓慢下降,主要受岩溶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影响。② 岩溶地下水水位在1
摘要:为满足BIM对水利水电地形建模的高精度要求,基于应用广泛的TIN格式展开研究,提出了地形模型精度的量化指标,对常见的3种地形建模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实际工程地形数据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等高线建立地形模型可以在高精度和轻量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地形建模方法,适合在水利水电行业BIM地形建模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地形建模; 模型精度;BIM;TIN格式;水利
摘要:随着三维地质建模的不断应用,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需求不断提高,常规的建模方法无法满足高精度的地质分析需求。通过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ItasCAD),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针对不同条件的地质对象采用多种实用的几何建模方法,分别实现了阜康、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三维地质建模、岩体质量分级、模型的任意剖切及符合工程规范的二维出图等应用成果,可以进行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三维可视化分析,对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数
摘要:为了兼顾测绘外业作业效率与成果质量,同时也为了给数字孪生工程赋能,提供可视化效果好、精度高且轻量的三维实景模型,以湖北省襄阳市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从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模型精度等方面对3种不同作业模式下无人机摄影测量生产的三维实景模型的建模效率与模型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无人机下视单目镜头摄影测量方式建模兼顾了作业效率与成果质量,符合传统测绘生产单位的生产需求,但是
摘要:为更好地将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应用于水利工程高精度三维实景建模中,通过对比贴近摄影测量技术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研究对比了两种技术方法得到的水工建筑三维模型呈现效果和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倾斜摄影测量模型像素精度约1~2 cm,贴近摄影测量模型的像素精度约3 mm。贴近摄影测量三维模型能显著提升模型纹理的精细度和形状结构的准确度,但在长度测量精度方面的提升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无人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辽阳葠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挡水坝段锚索设计方案,通过使用Midas GTS NX软件对该工程23号挡水坝段原坝体、坝体施工缝和纵缝、锚索及下游新浇筑坝面混凝土进行组合建模,分析在正常、设计及校核水位下,施加预应力锚索对坝体内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锚索使上游坝面的压应力增大约10%,对下游面的应力及坝体内应力改变几乎没有影响。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坝踵拉应力问题,对同类型工程具有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凝砂砾石围堰在雅砻江某水电站应用的可行性,综合考虑该水电站枢纽区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施工特点等因素,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对初拟厂房基坑全年围堰的土石围堰和胶凝砂砾石围堰方案进行了比选;通过计算分析,进一步优选了胶凝砂砾石围堰上下游坡比。结果表明:与土石围堰相比,胶凝砂砾石围堰在料源获取、施工条件、工程占地和工程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优选断面可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
摘要:为了研究排涝河道清淤疏浚过程中排桩对岸坡的支护作用,以浙江温瑞平原丰门排涝河道的清淤疏浚工程为例,进行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排桩支护时,岸坡位移和开挖深度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开挖超过0.50 m后,位移骤增,排桩支护不仅可以减小岸坡位移,还能有效抑制干砌石护坡的转动。在开挖过程中,桩最大剪应力出现在河底附近,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桩最大剪应力位置逐渐下移。排干水位和开挖都
摘要:为满足隧洞出渣和进料的运输要求,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为例,对隧洞施工过程中竖井的运输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竖井采用不同提升方式下的出渣和进料运输能力。分析了吊桶、箕斗和罐笼的提升运输速度和单循环运行时间及隧洞的出渣强度和进料强度,比较了竖井采用3种不同提升方式下的出渣运输能力和进料运输能力,并给出不同提升方式下的提升容器配置,最后根据竖井断面布置得出最优井径。研究结果表明:竖井井径主要由隧洞
摘要:三峡泄洪坝段共设置3层泄洪孔,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在施工中根据温控需要,泄洪坝段共设置了2条纵缝,纵缝的接触状态与坝体运行期水位和温度边界条件密切相关。为评估坝体的安全运行状态,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泄洪2号坝段,考虑纵缝接触问题进行非线性模拟分析,基于实测纵缝开度和坝体位移数据,研究了在运行期库水位和外界温度同时变化,以及库水位保持不变仅外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纵缝Ⅰ接触情况和坝体应力的变化规律。
摘要:为了解沱江流域磷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可模拟不同形态磷在陆地迁移过程的SWAT模型,并对陆源排放磷的入河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① 2018年,沱江流域陆源磷入河量为1.343 3万t,非点源贡献占比97%,入河颗粒态磷占比61%;② 磷的逐月入河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8~11月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入河,其他月份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入河;③ 流域内磷元素
摘要:为研究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煤炭资源露天开采对区内植被的影响,以及开采后区内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基于江仓矿区2000~2022年8期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区内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空间尺度方面,区内植被覆盖度呈现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由西北方向至东南方向呈递减的变化趋势;② 时间尺度方面,2000~2013年间区内露
摘要:为探究乌弄龙水库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乌弄龙水库6个断面12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监测与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3种,其中蓝藻6种、硅藻122种、绿藻4种、隐藻3种、金藻5种、甲藻2种和裸藻1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22×105~5.91×105 cells/L,主要优势种为硅藻门类的等片藻属、曲壳藻属和隐藻,浮游植物香浓多样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