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绿色转型和能源安全协同发展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要之举。基于2005—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使用AHP-EWM-TOPSIS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分析能源绿色转型和能源安全的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创新研发能力和绿色GDP是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化石能源储量、能源效率和科研投入对能源安全水平影响显著;能源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东南部沿海地区
摘要:为了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稳妥实现,煤炭资源型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承受着更大的碳减排压力。寻找合适的转型工具并实现良好的转型效果,不仅对煤炭资源型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能源转型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以中国煤炭重要生产区山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状况、相关数据和实际案例,分析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开展方式及具体可行路径。鉴于煤炭有限的“清洁利用”窗口期、地方政府严格的考核压力和当
摘要:碳中和目标是国际社会共同凝结而成的政治共识,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重要战略抉择。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之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追求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将碳中和刚性约束视作经济增长的压力,寻求通过技术改进和能效提升等方式实现减碳,忽略了碳中和的本质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与发展范式转型。在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经济增长的内涵从量的增长拓宽为质的提升,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同共赢。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不再相
摘要:气候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世界各国作出应对之策,从保护主观权利和维护客观秩序的不同维度展开了气候变化诉讼。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借鉴他国相关立法中的经验,剖析气候变化诉讼法律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可以通过制定专门性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构建事前风险预防制度体系、将温室气体纳入大气污染物范畴、发挥气候变化诉讼的司法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变化诉讼逐渐迈入推进实践、探索机制的轨道。“弃风弃光”案作为气候变化诉讼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气候变化诉讼面临着可诉性存疑、诉之利益不明、因果关系证明困难、行政和司法功能错位等问题。立足中国国情,气候变化诉讼应当兼顾诉讼利益的协同性、适用的有限性、程序的独特性和风险的预防性。在对气候变化诉讼应然定位
摘要:气候变化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类型之一,受现行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规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设的生态环境司法救济体系,可满足气候变化诉讼的基本体制性要求,气候变化诉讼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生态环境司法救济体系之中。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尚需对现有生态环境司法救济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风险预防原则的确立,可以保证气候变化诉讼进入现有生态环境司法救济体系的法治正当性,诉讼请求类
摘要:中国能源话语实践已进入以“双碳”目标为主题的新阶段,“双碳”作为现实语境呈现出政治、经济与文化三重意蕴的动态交织,为能源话语研究提供了多维分析框架。以《中国能源报》2022—2023年间的“双碳·绿色”专栏285篇报道为语料,采用费尔克劳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方法,借助NLPIR-Parse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分别从文本层、话语实践层、社会实践层探究“双碳”语境下能源新闻文本的话语特征与生成
摘要:石油科学家精神是石油科技工作者身上呈现出的普遍特质与精神表征,形成于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发展于石油科技报国的伟大实践,既是科学家精神与石油精神的价值耦合,也是对科学家精神与石油精神的丰富拓展,生动展现了“两个结合”的新精神形态。石油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石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能源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现实所需。就石油科学家精神内涵而言,胸怀祖国、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是其政治底色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重要论断,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洞察。关于该论断的主要依据,学者们从历史递嬗维度、实践需要维度、科学理论维度、主体特质维度、国际比较维度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该论断的价值意义,理论界形成了揭示确证论、纲领指引论、拓展深化论三种代表性观点。今后拓展深化该重要论断研究,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最”视角深入挖掘,二要从全球视角
摘要:从系统角度来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组织性与他组织性统一、发展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发展中差异性与协调性统一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系统“整体涌现性”、化解系统“次优化”、整合“五位”为“一体”的根本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必须提升全面领导力,包括运用系统观念认识和处理问题,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方式与形态,加强党对推进“五位一体
摘要: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要素布局在数字经济冲击下的特征,对于因地制宜地促进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从要素种类异质性视角阐述数字经济如何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要素布局;实证上,以黄河流域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2018年地级市层面面板数据检验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要素集聚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要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效应,这一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而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山东省16个地级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指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调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且政府调控在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从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区域
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但其分维度数字化支持程度并不利于外贸高质量发展;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而西部地区作用相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监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