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教学实施、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始终将标准建设视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自2011年首次制定并发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以来,逐步建设了涵盖学校设置、教学标准、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标准体系。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简称“新标准”),覆盖
摘 要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提供了指引和方向。通过分析2025年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背景、结构特征、内容变化与未来影响,发现其修制与调整顺应了多元发展需求,并成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指南,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格局,引领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协同化、智能化、科学化方向进发。步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呈现出多链衔接、以能为本、弹性实施等改革趋势
摘 要 教学标准作为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采用历史研究法,以关键性事件和里程碑文件为分析素材,从产业系统需求和职业教育系统供给两个维度,系统梳理了1949至2022年间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在调整整顿、恢复重建、高速发展、内涵建设四个阶段,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为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和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载体、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高品质职业本科专业的行动指南、构建高水准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石。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遵循教育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搭建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的桥梁;遵循学生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壁垒。职业本科
摘 要 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城镇人口主体构成,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劳动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调研数据,通过构建测算模型,研究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促使流动人口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文学哲学艺术培训与思想政治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等于身体活动一体的教育过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扎根理论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要素—过程—效果”四位一体耦合机制理论模型,其内在蕴含着需求牵引、教学同构、循环迭代、联动反馈等耦合机理。为优化
摘 要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模式,“中文工坊”具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新职业教育输出模式、助力中资企业走深走实和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代价值。当前,“中文工坊”建设面临政策支撑性不强 、师资结构性短缺、资源供给性不足、参与主动性欠缺等挑战,其突破路径为:完善跨国政策协同机制、强化“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设计多方共赢激励机制。 关键词 中文工
摘 要 学业韧性理论为解释“逆袭”职校生“克服学业挑战继而取得学业成功”这一现象提供了合适视角。以孔普弗的韧性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13名“逆袭”职校生为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他们的学业韧性。研究发现,学业挫折、消沉的职校环境以及朋辈压力是其学业韧性形成的压力源;家庭情感支持、朋辈学业支持、网络学习资源支持是外部保护性因素;个体认知能力、精神动力、主动性是内部保护性因素。基于此提出:通过提升职校
摘 要 课程改革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在中职教育领域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持续性的课程改革,形成现行的中职课程架构体系,勾画出一条“社会经济关怀—学生个性关怀—教育生态关怀”的改革轨迹,实现了从专业课程改革到选择性课程改革再到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自我迭代和深化延展。基于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路向分析和价值探寻,
摘 要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教育领域一系列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采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发现,国内外研究既有相似,又各有侧重,聚焦于培养动机、促进手段和产出成效三个主题。国内研究以促进未来学习为导向,通过数字技术融合提高职校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其实践、创新等通用能力;国外以促进职业适配为导向,通过AI技术创新引导职校
摘 要 综合采用国际前沿的教学诊断工具和心理学量表,以两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为例,基于大数据方法对文化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样本学校文化课教师课堂教学存在以自我讲授为主且对学困生帮助不够、课堂问题设计简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原因在于教师未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受到自身认同、动机、倦怠等内在心理因素的潜在影响
摘 要 新型职教师资是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于“双师型”教师建设基础,对职教师资培养提出的新目标,注重多元协同、产教融合、知行并重、数字赋能、国际视野。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等理论视角,从理念层面、课程层面、教学层面、信息化层面、管理层面、评价层面构建新型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该体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制度改革、搭建学术研究支撑平台等实践探索,
摘 要 以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为例,采用相关量表研究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学校组织文化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文化的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和使命感四个维度对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起调节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加强四个维度的组织文化建设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构建以广泛参与和共享决策为特征的参与性文化,增强教师在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