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心相系、情相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 —习近平《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2007年1月7日) 【释义】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解读】 《孟子》一书多记录诸侯向孟子问政的对话。
从“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来看北京的“门”道2025年开局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收获了不少赞誉与可观的票房。其实,在北京地区,留有一些与“哪吒”相关的传说。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八臂哪吒城”了。 有关“八臂哪吒城”的民间传说,最早出现在元明之际。按照目前流行的故事版本:旧时燕京,由于水源被龙王垄断,所以经常遭遇水患,被称作“苦海幽州”。谁能对付龙王?民众想到的便是三太子哪吒。于是,元代
西王母的仙话传说,起源很早。通过《山海经》中绘声绘色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西王母有时住在玉山,有时住在昆仑之丘,是一位神奇的传说人物。其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颇为夸张,很可能是母系社会女性首领的打扮写照。《西山经》说:“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帝也就是天帝,是传说中的众神之界。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虽然是人而不是神,但住在昆仑仙境而且有三青鸟为其取食,已经具有明显的神化倾向。西王母居住的昆仑之丘称为帝
〔唐〕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a,朱栏迢递压湖光b。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c。 注释: a 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 b 迢递:连绵不绝。唐杨巨源《送绛州卢使君》:“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 c 姮(héng)娥:即常娥、嫦娥。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而奔月,为月神。《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
《汉书·路温舒传》 昭帝崩a,昌邑王贺废b,宣帝初即位c。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注释】 a 昭帝:西汉昭帝刘弗陵,武帝刘彻的少子。崩:皇帝死。 b 昌邑王贺:汉武帝孙刘贺。汉昭帝死后,刘贺即位,不久被废黜。 c 宣帝:汉武帝曾孙刘询。 【译文】 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废黜,宣帝刚刚登上皇位。路温舒呈上奏章,谈应该崇尚德治减缓刑罚。他的奏章说: “臣闻齐有无
《尚德缓刑书》是西汉廷尉史路温舒呈给汉宣帝的奏书。书中痛斥了当时惯于刑讯逼供、长于深文周纳且断案欲致人死的治狱之吏(即司法官吏),揭露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汉廷“上下相驱,以刻为明”的畸形司法体制,并直陈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与民众苦难,力谏初登帝位的宣帝应当把握时机,涤除苛法,推行德政,广开言路,宽缓刑罚,与民更始。 我们知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奏书作为呈递君主的政论性文书,更是承载着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 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去有点碍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像的力量凑合起,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自然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芦沟桥的伟大与美丽。 打开一本详明的地图,从现在的河北省、清代的京兆区域里你可找得那条历史上著名的桑干河。在往古的战史上,在多少吊古伤今
导语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塑造了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这一经典形象,是北朝诗歌的代表性名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极高的流传度和广泛的读者基础。 主流观点认为,《木兰辞》的文本雏形诞生于北魏,其后在北朝、隋唐时期屡经加工润色,至唐代已广为传颂,今日所见的文本则定型于宋代。可以说,《木兰辞》的形成是“层累地造成”的。 因此,《木兰辞》中糅合了北魏至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十七岁的梁启超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康有为等人共同发起改良运动,因发生于旧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但变法以失败告终,梁启超也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出版有《饮冰室合集》,1400多万字,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气势恢宏的阅兵,声震寰宇,也点燃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这是无数古圣先贤负重前行带来的盛世荣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些在《左传》《礼记》等经典中就传诵的格言,几千年来一直流淌在民族血脉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在这些古老又崭新的格言中,再次感受华夏儿女对于国家的担当与畅想。 制治于未乱①,保邦于未危②。—《尚书·周官》 ①制治:谓制定法制。 ②保邦
大海神秘而令人向往。而“海”字,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这个看似普通的字,背后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古人眼中的“海”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的世界,一起来探寻。 “海”是典型的形声字。它的金文字形左边是“水”,表示字的意义跟水有关;右边是“每”,表示“海”在古代的读音跟它接近。 “海”最初是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后来指小于洋的水域。许慎《说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这
中秋,是月亮的节日。古人把柔软的乡愁、隐秘的心事,一并托付给这一轮冰魄。古画中的月亮,照见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国人对圆满的向往,对孤独的体悟,对永恒的追问,对时光的珍惜。从沈周清旷的“太湖月”到八大山人的晦涩“孤月”,再到金农望远镜般聚焦的“团月”,虽然是同一个月亮,却被不同的心境映照出了不同的模样。 月下旷怀 539年前的大明成化二十 二年(1486)中秋,苏州相城的有竹庄,附近嶙峋的青
最近,发现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读《三字经》《弟子规》,询问他们的爸爸妈妈,得知是学校强烈推荐的。 揣测一下学校向一年级小学生强烈推荐这两本书的理由,可能无非是这些,这两本书知名度极高,很多人以前都读过,肯定错不了;第二,篇幅短小,全部读完甚至全文背诵也可以做到;第三,句子押韵,朗朗上口;第四,能让学生学到做人处世的一些原则和规矩。 国学启蒙书特别多,从长远考虑,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