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们能够从“文化自信”中析出一个“文化自我”,从“文化主体性”中析出一个“文化主体”,进而将“文化自我”和“文化主体”同时作为话语主体和存在主体(生命主体),那么当我们再来观察文明互鉴与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主体性的关系时,文明互鉴便将不再是与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相平行或相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于后者之中,与后者连为一体。貌似悖论而实为谠论的是,向外汲取营养的“文明互鉴”乃是建构和强化文化自信和
摘要:王富仁的“新国学”理论十分重视民族语言在民族学术整体构成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注意把语言流通功能的发挥与国家功能的发挥联系在一起,把“民族语言”和“国家”视为“新国学”的两个“构成性因素”。这两个构成性因素昭示了民族语言的独立性,同时也说明了“学术”概念的内涵大于“国家”概念的内含。在受到科技加持的语言类型化发展大趋势中,王富仁认为唯有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能够完整地、确切地实现语言流通的本质功
摘要: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世界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版图中,北美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文学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欧华文学、大洋洲华文文学和东北亚华文文学突破了以往边缘化的局面,用文学实绩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文学新变推动研究走向深化,对于已经有40余年学术发展史的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而言,如何在历史化过程中寻求再出发的有效路径,是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而理论建构、史料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三元思维”“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大同世界”等学术概念的回顾,梳理华文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要脉络。围绕华文文学学科命名、研究范畴展开的系列讨论,不仅关涉中国与世界、海内与海外、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等不同语境下的对话交流,更体现语言与文学、文学与文化、文化与政治、族裔与身份认同等复杂命题在华文文学领域的投射及其碰撞、交融,凸显该学科的“跨界(境)”特质与创新活力。而所有这些理念
摘要: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关键论题是中国性与在地性关系。中国故事对标中国文化再生产,而他国故事关涉全球民族志书写。科技发展,已改变文学的传播,科技思想正逐步渗透文学的生产。数智时代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由中国故事向中国叙事的进阶发展,从文学IP化探索潜能,从类型、载体、题材、研究四个向度解析优势,进而为创作从厚积到薄发铺设历史进路与现实通途。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通俗题材;国际传播;知识考古
摘要:近年来,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成功不但掀起全民追剧的热潮和重读文本的“文学热”,更为文学的跨界发展指明方向。而跨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属性之一,跨界的丰富向度成为推动华文文学不断溢出原有界限的动力。因此,在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中,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格局之下,考察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影视改编状况,进行反思与重构,有助于推动华文文学的经典阐释与史料发掘,有助于重新审视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摘要:黄药眠是一位个性鲜明且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批评家,其文学批评的高峰处在1945到1957年间,既有偏重文学理论的探讨,又有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由于身份形象的复杂性,其文学批评无意识地呈现出“两个黄药眠”现象:“政治黄药眠”革命、激进,客观、唯物,在人民性、集体性、阶级性等社会政治层面尽显“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批评倾向;“文学黄药眠”浪漫、抒情,主观、唯心,还在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等审美经验
摘要:中国当代作家鲍十有着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历程,依照其创作精神路径及对自我认知程度的变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鲍十创作的一条核心精神线索,是对“我”的不断发现,这种发现在各阶段以不同的叙述重心为依据与支撑。早期的寻父书写,表现出“我”对血缘回归的渴望,也改变了以往父亲书写的刻板模式;中期的返乡书写,以土地的皈依与反思为中心,由之延伸到对东北地缘的审视;近期的离岸书写,则尝试以旁观者角度,通过表现
摘要:就主体的人格机制而言,焦虑感构成了林培源写作的动力源泉。焦虑作为一种当代相当普遍的情绪,很大程度推动了林培源的写作,并转化为其写作中对异乡人及其安居感的寻找。异乡人书写是林培源连接自我内心与现代世界的通道,书写流离的异乡,想象永恒的故乡,是其异乡人叙事的一体两面。谙熟于异乡人书写的林培源,对乌托邦的思想也有所体认,更多思想资源的融入和更从容的写作姿态,将有助于林培源写作新的蜕变。 关键词:
摘要:从自然地域到人文想象,从语言习俗到文化认知,林培源的“潮汕”书写深入地方性。与其说他再现了潮汕,不如说他定义了“潮汕”。首先,通过方言蕴含的原初经验“发现”了地方,特别是物产、民俗、风情的土语表达,唤起了“潮汕”的审美想象。其次,青年离乡与返乡的宿命感、故乡病背后是“家宅”与“故乡”的分割,更是作为地域“小镇”在现代面前呈现的局限性。林培源以持续的书写在城乡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描绘出独一无
“在讲故事人的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见他自己。”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论尼古拉·列斯克夫》(1936) 讲故事的艺术 “故事”(story/tale)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故事指的是叙述开始前已经存在的事件。不管故事距我们多近,哪怕就在眼前发生,只要未被讲述,那它就永远属于过去。故事是叙述的对象,先有故事才有叙述,二者的关系像嘴巴和语言——我们用嘴巴说话
摘要:在全球化变革中考察徐则臣等年轻作家的世界经验和世界意识,进而对徐则臣《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上》等小说中的世界书写进行探究,可见徐则臣小说面向世界进行了空间开掘,并以物的世界性修辞和跨文化形象,显示出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某种可能。徐则臣以“世界”作为思想装置,从个体出发,将不同的世界因素引入当代社会,不仅开拓了域外书写的题材新领域,更以其全球视域下的本土思考,使得“世界”以不同方式介入当
摘要:张枣将传统的宇宙精神与存在意识糅合一处,借空间的舒展和嵌套来调整人与万物的关系。在张枣的诗中,空间既是主体与无限世界的嘉会之所,承载事物之间的隐秘关联,也是诗意发生的策源地,隐喻语言的空白与开放之境。 关键词:张枣;空间;宇宙;语言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时空一体,彼此交融。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时间尊于空间”,空间往往被蕴含在时间之内,浸染了时间的生机与色泽。然而,在现代速度的加持下,古典的
摘要:莫言的戏剧新作《鳄鱼》一经面世便引起广泛关注,作者通过生动紧凑的人物对话与精巧的戏剧结构完成了封闭式的情境化叙事,对诙谐、反讽以及悲剧的戏剧氛围的营造,对典型人物的特殊性刻画以及人性现实的普遍性观照,都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戏剧张力。整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在于作者对人与鳄鱼关系的象征性表达不仅折射了时代的暗影,也在传奇故事的背后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而用力于探索世道与人心的幽暗复杂。主人公单无惮的命
摘要:邱华栋长篇小说《空城纪》试图在废墟之上,观察和重建新的时空之维,叩问并反思既成之物事及认知,在跨语际、跨文化与跨区域的视野中,思索灰飞烟灭的城池、无法统合的个体以及难以归类的思想,重塑历史上实有的与未然的“因缘”,发抒时间和人世的牵引,造就故事和语言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城与人、空与有、明灭与复存、黯淡与光芒,阐释着彼一世界的来路与此一世界的归途,如此构成了《空城纪》中浩大而精妙的静默的回响
摘要:《空城纪》是邱华栋重构往昔的一次写作实践,是他关于西域的一部建筑史诗。在《空城纪》中,邱华栋以小说的方式复原了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这六座古城,让它们得以重现生机和活力。《空城纪》有深远的时间景深,也有辽阔的空间景深,所提供的读法和视点是多种多样的。《空城纪》的完成,亦意味着西域题材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高度和刻度。 关键词:结构;建筑史诗;物叙事;时间景深;空间景深;读法;视点
摘要:粤东西北(十二市)诗歌是广东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些发展模式;但综合审视,粤东西北诗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又产生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地方路径”的研究入手,对粤东西北诗歌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粤东西北诗歌;“大湾区”;地方性;问题与挑战;建议 “粤东西北诗歌”无疑是一
摘要:1962年创刊于香港的纯文艺期刊《文艺季》,是主编云碧琳和编辑在“美元文化”衰颓之际、又一次对于“纯文艺”的努力和探索。不仅在作品发表上进行了诸多新型的创发实践,如刊用长稿,而且秉持理论与创作并重的理念,确立并完善“纯文艺”的“纯粹性”及其“独立性”,并力图将自由文艺的观念扩展至以星马为主的东南亚以至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尽管这一探索因《文艺季》的停刊终成昙花一现,但其纯文艺理念在后续的香港文艺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采用叙述体”,悲剧则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叙事体式。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体系中,“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确切含义是指用动作表达行动。小说里的行动是用言语浮现出来的,戏剧、影视活动中的行动是用“以象呈象”的手段摹仿出来的。柏拉图的主旨摹仿意识,可以用习得摹仿意识去概括,亚里士多德的主旨摹仿意识,可以用镜像摹仿意识去概括,而用“以象呈象”手段建构表意符号的摹
摘要:摹仿叙事学所开启的“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的视角,有助于尝试建构起一个与言语叙事理论有所不同的叙事理论框架,开辟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叙事理论探索空间。摹仿叙事学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叙事研究的重要理念,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做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摹仿叙事学;中国话语;摹仿职分;叙述法 新世纪以来,西方叙事学研究达到了新高潮,牛津布莱克韦尔出版社出版了《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剑桥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
朋友们每次见面,总会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东拉西扯,一个字也不肯透露——作品在未完成之前,小说家从事的其实是一项秘密工作,一旦说出,便会立刻觉得兴味索然。如今,这部作品已经出版了,我很愿意跟大家谈一谈这项秘密工作。 萨特曾说过,人生就是由许多的选择组成的链条。对于作家来说,写作也是不断选择,不断取舍的过程,作家的作品,隐藏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独特感受方式。从2002年发表第一篇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刊登金惠敏《文明互鉴作为建构与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以“文化自我”和“文化主体”两个概念为切入点》。作者长期研究文艺学,文章也是结合文艺学理论进行的深入阐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前沿观察”刊登谭桂林《论“新国学”理论建构中的语言学维度》。王富仁先生当年提出“新国学”思想,引发学术界较多讨论和关注。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发,是之前从来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