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象艺术的兴起推动了西方的艺术革新,也引发了关于抽象艺术是否具有美感的争议。由于审美观念因人而异,且对抽象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审美活动,因此这一争议自抽象艺术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证案例,从神经美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试图对抽象艺术的审美体验进行探究。本文提取和论证了在抽象艺术欣赏过程中可能引发美感的审美特质,发现了诸如形式、动感、新奇感、解谜感等审美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抽象艺术审美体验,探讨了这些审美特质在抽象艺术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期为理解和欣赏抽象艺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具有“视觉震颤”的效果。论证以此为据,通过论述大脑运作机制以及视觉脑的感知机制来理解培根作品的意涵。在视觉脑的维度下,论证特别涉及了面孔与身体的表征。证据表明,较之于人工物品,如房子、椅子和汽车,作为刺激物的面孔和身体在视知觉中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而识别偏离常态的面孔、身体与大脑通常的运作机制存有显著差异。因此,画家培根之所以能够向观者成功传达“视觉震颤”的效应,有赖于颠覆面孔和身体的常态神经表征机制,而同时,对人工物品却没有。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边界,传统人文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肩负着沟通科学与人文、引领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崇高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美学研究却囿于思辨哲学的樊篱,在方法论上裹足不前,以致在自然科学日益昌明的时代背景下黯然失色。如何突破桎梏,以创新理念和方法推动美学研究的革命性变革,成为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
摘要:“坐忘”是庄子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包括“离形去知”的超越路径和“同于大通”的生存境界,前者是对有限性存在的忘怀,后者是对无限性存在的融入(“天人合一")。实现“坐忘”之后,个体得以摆脱“自我观之”的狭隘视角,从而超越世俗的“小美”,把握和融入真正的“美”,即作为生命整体的“大美”。在融入生命整体之后,个体获得了“气化”和“物化”的生命观,并实现“县解”,彻底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也实现了理想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个体得以进行审美体验,并获得“至美至乐”的“美感”。正是这种“美”和“美感”,构成庄子“坐忘”美学的核心思想。
摘要:对时间的客观化与概念化是理性寻求确定性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膨胀的理性携手资本主义与科技,共建了以“发展进步”为主线的宏大叙事。该叙事依托连续线性的现代时间观,带来了情感淡漠、理性至上、个性消弭的“非人化”现象。为抵抗此现象,利奥塔提出了非线性、瞬间化的后现代时间观。后现代崇高美学与以纽曼作品为典范的先锋艺术以此为指引,捕捉那些不可呈现的瞬间,试图以震惊体验来打破理性对时间的禁锢与宏大叙事对个体的同质化塑造,引领人们在时间的裂缝中重新体悟感性的美好。利奥塔以艺术为武器,在未定的时间中探索反抗“非人化”的道路,有利于纠偏异化的理性,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
摘要:晚期现代社会的独异性作为差异化内核,撕裂普适性主导的现代性框架,催生两种文化化路径:超文化与文化本质主义。前者以全球流动性为表征,个体通过文化市场汲取资源实现身份建构;后者则以排他性集体认同为核心,通过固化内外边界对抗全球化。两者冲突折射全球化与地方性、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深层张力。走向共同文化作为第三条路径,试图在异质性社会中重建协商性价值共识。其核心在于动态协商而非静态预设,通过法律、教育与公共文化系统锚定跨个体、跨群体的共享规范。尽管无法彻底消解超文化的市场逻辑或文化本质主义的排他性,但其批判性介入为晚期现代社会提供了超越对立的潜在解题路径。
摘要:戴维·赫尔曼将认知科学与叙事学结合,提出“世界建构”作为叙事研究的核心范式,强调叙事不仅是事件表述,更是读者通过认知与情感参与动态构建“故事世界”的过程。赫尔曼认为故事世界是叙事阐释的目标及结果,而故事的世界化是叙事阐释的动态过程,读者在阐释过程中通过认知和情感的参与逐步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故事世界。为了克服传统叙事交流图表对读者建构世界的限制,赫尔曼提出了CAPA模式,它以更简洁灵活的方式探讨叙事交流,强调了故事世界的动态建构,也突出了思维与叙事之间的紧密关系,为理解叙事交流、思维过程以及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跨学科的叙事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摘要:王维,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亦是水墨山水与文人画的开创者。他以诗人视角观察自然,赋予画作独特感受,后人常以“画中有诗”赞誉其山水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江干雪霁图》和《袁安卧雪图》,分析“画中有诗”形成原因,探讨时代与个人因素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旨在全面展现王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王维;水墨山水;文人画;画中有诗;艺术风格
摘要:书法界格是书法创作、研究、学习过程中自然遇到的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其概念和功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此的规范研究却不多,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书法边界和界格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特别是针对界格,对其种类、特点、作用、使用的场合都做出了详实的综括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有界格的书法作品范例进行解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界格的作用,让界格与书法相互辉映而愈加灿烂。
摘要:榆林窟第20窟壁画出现有重要的弹拨乐器图像,并且所持弹拨乐器反映出晚唐乐器的历史文化特征,极具写实性。本文对该弹拨乐器图像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考证,并以持弹拨乐器本尊的因位本誓及三昧耶形考证为主,对榆林20窟壁画所见持弹拨乐器的本尊身份进行了辨识考证。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对艺术原真性的影响,从灵韵的消逝中准确地揭露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替变的本质性因素。在艺术本工业化生产的同时,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微乎其微,但对艺术原作此时此地“在场”的欣赏却逐步消解。然而,灵韵所强调的“在场”并不是在历史时空中的一次短暂割裂,而是过去与未来始终同一,凝结人类艺术与生命体验的栖居空间。本文以《清明上河图》的跨媒介演变进程为例,体察围绕艺术原作的灵韵“在场”的再生,期间虽历经影像化、数字化等复制物、拟像的冲击,但对于自然的仿照、壮丽真实的投影、生命力量的融入为其再生提供了“感知共游”的新可能。
摘要:“身心一体”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玉石的外美内德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诗经》中的玉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在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思后,便表现出意象特征,中国的玉德观念与佩玉习俗由此发端。《诗经》中的玉意象,不仅体现了“玉”在周代至春秋中叶期间的实用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伦理、审美、情感和道德内涵,反映了周人对身体存有、体貌、训德的审美思想观念。
摘要:近年来,国创网络动画蓬勃发展,推出了大量富含道教文化元素的优质作品,书写了既传承古老传统又充满现代质感的道教文化。网络动画呈现了融合道教世界观的舞台背景,塑造了以内丹术为参照的修行机制、武侠风格浓厚的法术体系、富于奇幻色彩的道门和仙门形象,展现了彰显惩恶扬善、为国为民等主流价值观的道教济世并以现代视角诠释了我命在我、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等道教思想。网络动画的创作体现了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比人类出现更早的蛇类,作为原始人类的重要对手在先民试图征服和降服自然界物种的生活实践中,与蛇激烈搏斗造成伤亡的亲身经验在早期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人类对蛇产生了敬畏尊崇等复杂情感并日渐形成一种文化基因融入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世界上诸多国家对蛇类动物虔诚的尊崇与信仰为本民族文化崇拜与神话传说增光添彩。本文梳理中国学界对蛇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探寻中国蛇信仰崇拜与文化符号的起因与发展,并比较与其它民族的异同。
摘要:应用型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建设的主阵地,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宏观战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五育并举”重要一环。如何创新课程体系、如何搭建能够适应时代变化、服务地方需求的课程平台,是美育课程教师和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大美育”的理念和方法,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培养方案的应用性、教学大纲的实践性以及课程设计的时效性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着重突出应用、创新与时效等特点,为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
摘要: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已满一年,书法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核心目标在于深入挖掘书法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构建教育实践的审美标准,并追求教育活动中的审美自由。通过审美化改造书法教育活动的形式,旨在将美育提升至教育活动的崇高境界,同时开发书法的艺术疗愈潜能。此外,如何高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我们亟待探讨的研究课题之一。
摘要:约翰·罗斯金的艺术观以道德为中心,道德指引艺术,艺术提升道德。罗斯金突破了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强调艺术不仅呈现美、传递愉悦,更是道德与内在精神的体现,艺术创作应以真实为本,表达自然的真实之美与人类的高尚情操,开创性地将艺术视为与道德的结合体,赋予艺术以社会责任。艺术承担着服务人类的使命,提升人的灵魂与社会道德水平,为工艺美术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将艺术研究引入道德与社会实践,对艺术与文化传播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关键词.约翰·罗斯金.艺术.道德
摘要:随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的革新,极简主义装置艺术将原本仅仅作为背景的留白空间符号化为独特的景观对象,与其他艺术符号一起发挥作用。引入符号学的视角可以帮助分析极简主义装置艺术中留白空间的存在机制和表意功能。本文结合“空间留白”与“空符号”,将两者相互阐明,通过分析空符号的判定方法并指出其核心特质“二层组建性”,说明极简主义装置艺术中的空旷空间由意识动力因推动进而成为空符号,相较于实符号稳定的所指,空旷的留白空间回指向周围实符号以及符号使用者,其流动的所指过程实现了装置艺术的艺术批判性与解放性,并且作为变动点,具有沟通不通符号系统的可能性。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图像研究的方法,运用比较、归纳等研究手段,对常玉的背景和传统文人画概念和美学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常玉枯物题材油画与文人画的联系。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常玉枯物题材作品中包含的文人画气息:书写性的线条;“平淡质朴”的色彩;“不似之似”的造型观;画面意境的传达;自由自娱的精神。通过该研究,探讨当代中国油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以及融入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涵。
摘要:五山文学,是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13-15世纪),京都五山及镰仓的禅僧所写的汉诗、日记、语录的总称。从镰仓时代后半期到室町时代,日本的汉文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日本受到中国宋元文化影响,禅宗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五山文学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它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逐渐脱离了早期与禅宗的紧密联系,走向了世俗化和日本化。尽管五山文学最终未能融入日本文学的主流,但它作为日本中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城市化发展造成人类对自然生态过度干预,使局部地区或生态系统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城市化负面效应唤起了当代作家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市,出现了一批反映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散文作家及创作,而谭功才是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论文以谭功才散文集《鲍坪记》作为评价内容,采用文献细读法,仔细研读了二十几年来其创作的43篇散文作品,探讨了他生态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及美学价值。
摘要:清代西域流放文人众多,流人于闲暇之时,不废吟咏,以诗明志。从赋存状况、研究价值及独异风格等方面对清代西域流人题画诗进行研究,分析流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丢掉戏剧的拐杖”,对“影像”进行探索与创造。与此同时,美术界的星星美展、85新潮等美术运动使得视觉艺术打破叙事的案白,转向对于形式的探索。这也使得电影造型设计在艺术浪潮中广泛融合,尤其汲取了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孟菲斯等形式要素。在此期间的电影视觉设计的探索,开拓了中国电影语言的边界,也使得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成功地由“戏剧”转为“影像”。
摘要:鬼才导演蒂姆·波顿以高超的技术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刘易斯·卡洛尔创作的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改编成一部魔幻冒险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电影中存在很多符号意象参与表意。这些符号暗含的隐喻既塑造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电影情节的哲学意蕴。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影中的隐喻意指,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影主题的理解,也能为分析影视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摘要:网络微短剧精品化趋势下,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核心驱动力,重塑着整个微短剧的创作生态。目前,横屏微短剧已经大张旗鼓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精品化的道路,相较之下竖屏微短剧由于媒介属性等原因,仍然在甜宠、逆袭、战神等类型杂糅的娱乐化道路摸索。近来备受中老年喜爱的苦情叙事或许能够看作竖屏微短剧走向精品化、迈向现实主义的另一微观维度,其在表现中国人现实生活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引发观众思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独具中国审美特色的叙事方式。但微短剧在继承苦情传统的同时,也在媒介变革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在叙事方面发生转型趋势,呈现出“强情绪、弱现实”的特征。对此应以“温暖现实主义”的路标为引导,探寻适合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策略,以推动竖屏微短剧从商品属性向艺术品转变,实现现实主义回归。
摘要:数字时代,包含图像、音乐、符号及各种意象的短视频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之一。新农人迅速捕捉数字经济转向,着手依托短视频平台书写当代乡村之美的新“诗学”。新农人短视频的美学实践一方面通过流量变现现实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乡村振兴物质发展的情感补益作用。新农人通过短视频实现主体叙事与美学表达的出场,并以自然质朴和忧乐圆融的审美趣味使主体获得审美愉快。然而,与流量变现相连的美学实践不免落入物化的利害欲求,具体表现为美真之隙、主体降级和审美广告化。主体情感的普遍性使得审美异化的复归之路在回到“心感之于物而后动”。但受“技治主义”影响的短视频美学实践不能绝对剔除对功利目的的追求,这时建构真、善、美相统一的新农人短视频审美价值观就成了审美异化复归的感性补益道路。
摘要:邵艺辉的电影《好东西》完成了新女性神话的建构。电影以声音叙事的方式重新观照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细节,超越了传统电影对女性的性别凝视。通过单亲妈妈王铁梅、女儿王茉莉、邻居小叶以及小马等男女群像的展示,电影呈现了爱欲主体的建构过程,指出由他者承认转向自我承认的路径与可能。女性和男性都需要脱离世俗期待的视野与框架,向内找寻自己的真实爱欲。《好东西》以一种轻盈戏谑的方式将女性议题呈现在当代观众的视野,呈现出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话语自觉。
摘要:捷克的超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大师杨·史云梅耶在复合材料定格动画的综合运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作品结合了木偶、真人、物品及常用定格动画材质,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政治隐喻色彩。作为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电影大师,杨·史云梅耶的超现实主义动画电影想象力超凡,不仅实现了其人生历程的自我书写,更成功地用诗意手法描绘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唤起了观众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整个人类文明并展开“存在之思”。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沧桑而传承不绝。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非遗纪录片已成为弘扬这一文化精髓的关键载体。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动画技术的融入为非遗纪录片带来了创新元素,不仅为纪录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显著增强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然而,当前国内动画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尚处成长阶段,动画能否以其为媒为非遗纪录片构建高效传播的新路径,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关键词:非遗纪录片;动画纪录片;动画应用;非遗文化传播;适切性辨析
摘要:2024年10月9日,CEPA修订协议二正式签署,协议放宽了香港电影服务提供者投资电影制作业务范围的限制,并将加速香港与内地电影制作环节的流通与融合。同年1月18日,香港著名爱情片导演叶念琛的新作《不是不爱你》(Loveat FirstLie)于香港上映,影片似乎消解了叶念琛经典“爱情三部曲”的美学特征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一种虽浪漫温情但作者性与独特性消散的特征。由此,本文将立足于此背景,对叶念琛十分经典的“爱情三部曲”中的破碎美学内核、他人与自我的伦理镜像、时代与文化内涵进行回顾、再度观照与意义阐发,回溯三部曲创作所基于的CEPA协议签署、“后九七”与后现代交融的时代与文化背景,阐释其中独特的“港味”美学特征、“香港性”特征,并为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香港爱情电影、香港电影的未来创作提供某些怀旧性启示。
摘要:菅田将晖作为日本电影史上第二年轻的影帝,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最为重要的明星之一,他成名的时代恰好是日本电影产业逐步回升的时代。要对菅田将晖进行明星形象的研究,须突破单一的电影文本分析框架,既要考察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更要结合明星产业建构的媒介形象与公共文化表征,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中展开多维考察,从而揭示当代娱乐工业中明星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