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托CNKI(中国知网)平台,检索2015—2024年(除2024年统计至8月外,其余年份均统计至年底)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探讨近10 a此领域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2015—2024年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80篇增至2022年的212篇,之后稍有下降;②文献涉及的研究机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项水土保持示范创建评选活动。自2021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至2023年共开展3批次评选活动,有131个县(市、区、旗)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在区域、省级行政区、水土保持一级区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发现存在分布不均衡、布局不科学、缺少顶层设计和示范县评价打分标准更新
摘要: 以小流域为单元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范围是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福建省长汀县属于粤闽赣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为面蚀、浅沟蚀、切沟蚀。利用DEM数据、水文分析工具划定长汀县小流域,再采用“1(基础指标)+N(区域特性指标)”的模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小流域,划定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结果表明:①结合县域水土流失特点
摘要: 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根据北京市房山区红螺谷、宝金山和泗马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案例,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按照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沟道及周边整治区分区治理,打造了“一干三支、九节点”的总体措施布局,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
摘要: 以张承高速(崇礼至张家口段)沿线裸露坡面生态修复工程为例,立足项目区裸露坡面的成因及生态问题,通过分析路域裸露坡面稳定性及坡面立地条件,制定了裸露坡面生态修复要求及工作流程,确定采用团粒挂网客土喷播技术进行坡面稳定性修复及绿化,并进一步总结了团粒客土喷播混合基质与乔灌草混合种子的构成与配比,以及养护管理要点。结果表明:项目实施10 d左右,植物萌芽率达90%以上;实施3个月后绿化修复效果显
摘要: 为探究以滑泻、泥流为主的浅层滑坡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南小河沟流域2021年9月22日至10月6日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降雨平均历时112.9 h,平均降雨量240.4 mm,占年降雨量的29.03%,平均降雨强度2.1 mm/h;②南小河沟流域滑坡体积、滑坡量分别达到59 275.69 m3、80 022.18 t,且侵蚀规模差异较大;③随着坡度的不断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均是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在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推进机制上基本一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实施平台和空间供给。通过总结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发现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非规划保留河道整治缺乏规划依据;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难度大,河道整治难以按照规划实施到位;滨水空间用地难以落实,无法实现水陆统筹整治;部门协同联动推进不
摘要: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和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大学为例,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发展肩负的时代重任,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
摘要: 水土保持监测是科学做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事业。四川省持续推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有效提升,监测成果不断积累,但对标新时代水土保持监测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监测基础硬件配置、站点发展保障和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聚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的要求,从完善水
摘要: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是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的重要抓手。根据宁夏各县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特点,参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SL 717—2015),对宁夏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宁夏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主要采取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符合定性因素其中之一,即确定为相应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类型;对无法通过定性因素确定防治区类型的图斑,采用定量指标
摘要: 昌都市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藏东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昌都市开工建设了大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工程建设时地表扰动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线性工程,跨越土地利用类型多,占地类型以临时占地为主,永久占地少,地面硬化少,工期短、表土回覆周期短,在工程建设中存在表土剥离和堆存较为粗放、植被恢复不理想的问题。建设单位、水土
摘要: 针对定西市运行时间达到设计淤积年限,但没有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大(2)型老旧淤地坝,在坝体无裂缝、滑坡坍塌、沉降变形、冲缺冲沟、管涌渗漏,放水建筑物无错位、损毁、堵塞,溢洪道无损毁、淘刷悬空、堵塞等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淤地坝滞洪库容损失度、防洪高程损失度和兴利库容,判断淤地坝能否实施坝变水源工程。以口子滩、湾子口、黄坪3座已实施坝变水源工程的大(2)型老旧淤地坝为例,探析坝变水源淤地坝的判
摘要: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值用INDV表示)及3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淮河流域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均增加,增幅分别为9.2
摘要: 基于南流江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流域内近30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水沙突变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60%,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变;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略有变化,景观破碎度增加、形状复杂;水沙年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均出现在
摘要: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各群落之间,土
摘要: 采用InVEST模型及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VES(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三江源地区VES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大,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研究区以草地为主,其次是水域和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小。②三江源
摘要: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形成结构松散、颗粒组成复杂的工程堆积体,在暴雨及径流冲刷下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地质灾害。针对目前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分别选取采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重庆市北碚区的风沙土、红壤、黄壤、紫色土4种土壤类型,将砾石按照0、10%、20%、30% 4种质量分数分别与试验土壤均匀混合后
摘要: 基于位于陇中黄土高原区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植被生长状况的调查取样,对不同处理(施加和未施加秸秆生物炭)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小区各生长期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麦和紫花苜蓿小区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大趋势,且施加秸秆生物炭的小区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未施加的;不同处理小麦小区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小区叶面积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可见,施加秸秆生物
摘要: 为研究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特征,采用室内浸泡法及模拟失水试验定量分析了海南省蚂蝗岭小流域3种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①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厚度为4.67~5.87 cm,储量为8.01~12.30 t/hm2,表现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大于其他混交林。②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7.16~29.32 t/hm2,有效持水量为13.07
摘要: 植物茎流作为植物蒸散作用的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消耗的直观量化监测指标。为研究沙地灌木的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ECA-YL04茎流量测定仪对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观测试验地气象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分析柠条茎流速率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并分析各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①柠条茎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型变化趋势,茎流速率与环
摘要: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设备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累计完成监测站点水土保持仪器设备现场计量检测145台(套),2023年水土保持监测设备首检率超90%。为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建议监测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