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沈周所作的隐性桃源作品《溪山高逸图》的图式内容、空间构图和图像要素进行图像学研究,就绘画所展开的“远游—追寻—回归”的桃源空间叙事展开分析,通过画面布局处理和对画中丹枫、桥、渔人等要素的解读,来分析其中的绘画叙事性特征及隐含的桃源情结,试图探讨沈周画作的叙事性文化内涵、背后的桃源隐逸情结和美学意蕴。 关键词:沈周;《溪山高逸图》;空间叙事;桃源情结;美学意蕴 DOI:10.200
摘 要:研究汾阳市博物馆馆藏隋代瓷器经典的目的是了解隋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并挖掘其文化价值。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对其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趋势。通过对汾阳市博物馆馆藏隋代瓷器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隋代瓷器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揭示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和文化影响。同时,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研究隋代瓷器的造型、纹饰和装饰手法,有助于我们探究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
摘 要:文章通过对《康熙鹿容庵暨夫人张氏墓志铭》碑的研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族谱资料,对颍州鹿氏始祖进行了考证。旨在揭示鹿氏家族在颍州的起源,为阜阳鹿氏家族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康熙鹿容庵;墓志铭;颍州鹿氏;始祖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03 0 引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族是中国文化最重
摘 要:文章以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四件清代粉彩盘类瓷器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器物的造型、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进行详细赏析,深入探讨了每件瓷器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对这些精美器物的赏析,加深对清代粉彩盘类瓷器艺术的理解,并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清代瓷器;粉彩;盘类;艺术特征;制作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04
摘 要:河南南阳、陕西榆林等地的汉画像中,常见舞者足踏“小圆形物”的形象,不少学者将其误读为“蹴鞠”。对同类图像中“小圆形物”的形态与数量、踏“小圆形物”人物的性别和图像环境等具体细节进行对比分析,参照有关蹴鞠运动的规则、鞠球的制作材质和踏鼓舞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小圆形物”不可能是球形的“鞠”,而应该是扁圆形的小鼓。这种所谓的“蹴鞠”图像其实是对汉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踏鼓舞的误读。 关键词:
摘 要:动物剥制标本数量迅速提升,但存放环境对其表面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较少。文章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存放于不同环境的动物剥制标本表面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为动物剥制标本的维护和预防性消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关键词:动物剥制标本;存放环境;高通量测序;真菌;细菌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06 动物剥制标本是
摘 要:使用温湿度记录仪、甲醛检测仪、VOC检测仪、照度计、紫外辐照计和无动力采样盒等环境检测仪器设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展厅及库房温湿度、污染性气体、照度等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安全的因素做检测,结合行业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文物预防性保存环境调控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调控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文章针对常州三杰纪念馆馆藏书画的保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探讨书画材质特性、损坏原因,以及传统与现代保护技术的应用,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研究旨在提升常州三杰纪念馆书画保护的技术水平,为类似书画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书画保护;技术研究;文物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08 0
摘 要:文章根据梳理我国油画类文物病害分类情况、总结油画病害分类原则,进行对油画病害的定义、分类;再开展病害测量,对病害性质做出判定,并基于油画病害类型特点实行病害综合评估,构建起油画类文物病害规范化评估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油画类文物修复的难易程度和紧急程度。此次研究对油画类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油画类文物;病害分类;病害分级;病害评估方法 DOI:10.20
摘 要:太平天国忠王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本修缮工程自2017年筹备,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9日开展施工。针对其年久失修导致的屋面漏雨、木作架腐烂、彩绘壁画受损等问题,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原则下,对东、中、西三路建筑进行整体修缮,涵盖屋面、墙面、木构件、油漆修复及水电改造。采用“局部揭顶不落架”等技术措施,有效解决建筑残损问题。工
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军作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其文物遗存不仅是国家记忆与荣耀的载体,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宝贵途径。无论是古老的战船残骸,还是珍贵的舰载装备,这些文物均见证了海军的辉煌历程与沧桑变迁。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珍贵的文物正面临着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的严峻挑战,亟须得到有效的修复与保护。海军遗存的保护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如何
摘 要:古陶修复是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其目的是恢复破损伤残陶器的本来面貌,并研究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文章主要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修复实训室馆藏唐代莲花纹瓦当残片修复的过程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古代陶器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一些实践经验与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古陶;修复技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
摘 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城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墙遗址,北京市基于城墙遗址建设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在数十年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作为历史遗迹的城墙遗址和作为开放公园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互相成就,为北京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最大的线性带状公园。但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与摩擦自然不可避免。作者在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遗址保护和公园开发之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对木醋液处理木质文物前后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木醋液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机理,探讨木醋液在木质类革命文物防腐、防霉和防蛀方面的应用效果,为我国木质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一种新型、环保的处理方法,同时也为木醋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木醋液;文物保护;应用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
摘 要:石刻文物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代文明的记忆,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文物资源的重要构成。加强对石刻文物的保护,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近年来,汶上县深入挖掘石刻文物的文化内涵,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石刻文物;保护;展示;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15 石刻文物是人类历史
摘 要:庆城(原名庆阳)为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文物资源丰富。庆城县博物馆建馆近40年,其基本陈列已不符合现代审美。为此,启动了展示提升改造项目,推出“庆风弘化—庆城历史文物展”,以提升展览服务水平并积累办展经验。 关键词:庆城;文物;策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16 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县,西濒蒲
摘 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路径,充分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介的重要作用。虚拟展厅相较传统线下展览具有独特的网络和数字优势,日益受到博物馆的青睐和重视。虚拟展厅建设专业性极强,并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完善制度、科学规划、明确路线标准并持续投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虚拟展厅建设,为博物馆加强虚拟展厅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虚拟展厅;展览
摘 要:博物馆作为收藏和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在展示出土文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运营发展中留下的珍贵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保护和整理无疑为博物馆学术科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文章对四川博物院藏珍贵文献资料的整理、分类、统计、归档、研究进行分析,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关键词:博物馆;文献资料;整理;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摘 要:博物馆数字化是当前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各地博物馆建设实践来看,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从整体上来看,尚未实现突破性进展。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应立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盘考虑各个应用层面的不同需求,统筹规划布局,从数字化平台、多样化应用、一体化机制三个维度,构建起博物馆数字化的“三维立体图”,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基层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转
摘 要: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博物馆研学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推动博物馆研学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结合案例剖析博物馆研学如何通过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博物馆研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
摘 要:当前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实践覆盖多领域,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当代观众对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文章通过分析文物活化利用的研究现状和厘清博物馆公共文化属性,认为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可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与内涵,进而提出系统观念、学术支撑、文化IP生产经营、数字建设、社会合作五方面实践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文物活化利用;博物馆管理;文化创
摘 要:文章聚焦于在馆校合作模式下,实现博物馆与学校双方资源对接与互补,共同致力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教育性利用,促进双方教育目标的共同达成。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为例,介绍其基础条件和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深入分析其在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中的展教融合教育、亲子寻宝活动中的沉浸体验教育、合办校园社团文化节中的成果展示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及创新特点,对其面临的资金与人才瓶颈、策划与实施考验、管理与合作
摘 要:文章顺应博物馆展览“从物到人”的重心转变,以观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为焦点,开展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在现有博物馆实践理论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设计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展开论证,针对如何进一步扩大沉浸式展览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充分发挥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文旅融合开发提出建议,以求为当今沉浸式展览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促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
摘 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后,中共河北省委牢记嘱托,提出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任务。在贯彻河北省委十届三中全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由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河北省加快建设旅游强省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提出“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工作。全省每年培育10家县(市、区)属博物馆,给予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博物馆改善基
摘 要:文章对祖庙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结合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现下四种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祖庙文化;社会教育;佛山祖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2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是城市灵魂的栖息地。祖庙文化是佛山独有的文化元素。何为祖庙文化?从岭南明清古建筑艺术、道教真武北帝信仰
摘 要:公众是非遗有效传播的关键主体,通过公众的口耳相传,能够深度挖掘非遗蕴含的文化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公众活动是非遗传播的载体,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公众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因此,文章基于公众活动视角,对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强化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精神和非遗的深度持续传承保护,也有利于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公众活动;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强化策略 DOI
摘 要:随着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研发包含博物馆特色并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创产品,成为未来博物馆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文章尝试综合运用博物馆学和营销学的理论方法,从借势营销的视角出发,结合福建博物院的三个文创案例进行剖析,探究博物馆文创品牌建设、品牌营销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给博物馆文创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关键词:借势营销;文创产品;品牌建设 DOI:10.20005/j.cnki.i
摘 要:在当今博物馆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定的文化气息,还具有文化展示与科普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承载当代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本土人文特色的文化名片。面对当代社会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问题,博物馆作为文化与社会进步的象征,其建筑设计与展览空间规划亟须加强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视。通过精心挑选环保材料、运用先进环保技术等策略,博物馆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与环境的和
摘 要:马口陶源自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其烧制技艺为省级非遗。汉川市博物馆常设“马口陶文化展”,随着参观人数不断增多,文物讲解在人们探索马口陶文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从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制作工艺与非遗传承、器物造型与民俗民风、装饰艺术与人文思想四个创新角度,深入阐述“马口陶文化展”文物讲解的内容与技巧,致力于为博物馆讲解工作及马口陶非遗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口陶文化展;文物讲解;内容;
摘 要: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下,数字化技术为文物的修复与利用开辟了新视野,尤其以三维扫描技术为突出代表。文章深入剖析了三维扫描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细致探讨了该技术在文物信息记录、修复方案设计、状态监测评估以及虚拟现实展示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构建高精准度的数字化模型,三维扫描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修复工作的效率,还极大降低了修复作业中的文物受损风险,还为文物的变形监测与数字化展示开拓了新的方法路径。尽
摘 要:革命文物是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的物质基础,是革命人物类纪念馆用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作为革命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革命人物类纪念馆主要依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职责业务开展革命文物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其面临着革命文物与红色基因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待加强、专业人才队伍有待完善、革命文物的宣传和展示有待提升等基础性问题。这需要革命人物类纪念
摘 要:作者对陕西省商洛市杏坪皮纸抄造技艺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杏坪皮纸的原料以当地构树皮为主,制作工艺包括蒸料、制浆、抄造等,所生产的皮纸用于书法、绘画、工业、丧葬等方面。杏坪皮纸的工艺和工具都极具特色。经过调查得知,构皮纸实用性强,用途广泛,具有原始性、地域性、复杂性特点。杏坪皮纸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各地传统造纸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其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的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项传统工
摘 要:在我国,鲁班被誉为具有传奇色彩的“百工之神”,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圣人”。由物质产品、民间信仰、行业规范、精神文化等共同构成了鲁班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鲁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传承弘扬。 关键词:鲁班;鲁班文化;内涵;工匠精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33 1 鲁班是谁
摘 要:四川是我国汉代画像石棺主要出土地区之一,虎作为民间传说中的百兽之王,在画像石棺上也多有出现。文章简要阐释了四川汉代画像石棺中不同的虎形象的发现情况,根据虎形象的组合方式以及位置、构图等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虎形象与石棺的题材组合模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虎形象的位置和组合通常出现在墓主人的升仙场景中。在此基础上对虎形象在画像石棺中的功能性进行探讨,汉代人认为虎的阳气充沛,可以驱邪镇祟
摘 要: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晋系青铜器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古代晋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且进一步反映了晋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国画作品中的青铜器也具备鲜明的艺术特点,作为绘画中的一部分同样大放光彩。晋系青铜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其艺术风格的研究能够启发国画创作。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晋系青铜器的艺术表现,并从构图、线条等方面阐述了晋系青铜器对国画创作的启发。
摘 要:户赋是秦汉时期国家按户征收赋税的一个税目。根据简牍材料和传世文献记载,户赋每年分两次征收,分别是在五月征收钱和十月征收刍。十月所征户刍虽然属于户税,但与按土地面积征收的“顷刍稿”合并收取,一同输送各地。户赋起征时间在秦统一后,停征时间在汉宣帝之后。户赋的征收对象在秦时为第十八级以下爵位和无爵者,汉初为第九级五大夫及以下爵位和无爵者。 关键词:户赋;秦汉;简牍 DOI:10.20005/
摘 要:文章全面梳理关于鲜卑文化的历史考古、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阐明鲜卑文化研究现状,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同时推动鲜卑文化资源向文旅资源转化。 关键词:鲜卑;文献;考古;语言;社会结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37 随着鲜卑文化作为中原与草原、东亚与中亚文化的桥梁角色日益凸显,其文
摘 要:嘉峪关关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市境内长城资源丰富、典型、保存程度完好。近年来,嘉峪关市牢记嘱托、多措并举,全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创建国家长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章从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多方面阐释论证嘉峪关市在创建国家长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关键词: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利用
摘 要:福建,古时属百越之闽越,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中国海上商贸重要集散地。福建香事就是在这一重要地理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演化而成的一项具有广泛性的活动。文章从多个方面出发,对福建香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为了解福建香事传承提供支持,并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福建香事;香文化;文化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在中国古代,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化、艺术与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汉代,随着制陶技术的精进与审美观念的变迁,陶器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绿釉陶水榭与绿釉陶戏楼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制陶工艺,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文章分别阐述了绿釉陶水榭与绿釉陶戏楼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分析了从绿釉陶水榭到绿釉陶戏楼的历史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釉陶水榭;
摘 要: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需要切实加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同时需要加强对我国传统图腾、传统艺术的研究和探索。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代表祥瑞的图案。龙纹在我国传统事物中应用广泛,而且是我国传统图案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代表。我国龙纹的造型极为独特,世代相传,现代人对于龙纹装饰仍有偏好。文章对龙纹在各领域中的运用、龙纹的内涵以及各个朝代龙纹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样式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形成了诸多共识,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截至2023年底,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的项目有十万余项,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存在着保护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众非遗项目,因其小众特殊性,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挑战。文章将总结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代表的小众非遗